第6章 後記:一國兩朝,南方北方[第1頁/共2頁]
同一個民族中有兩種分歧的文明,彷彿不大能夠。但是遵循林語堂先生的說法,南人和北人在身材、脾氣微風俗上的差彆,乃至不亞於地中海人和日耳曼人。至於本來的胡漢之彆,但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了。[3]
統統這統統,追根溯源都要拜魏晉南北朝所賜。冇有那三四百年的隔淮而治微風雲盪漾,就不會有我們明天的文明和文明。各種故事,也就無從提及。
漢胡邊界恍惚以後,南北分野便突顯出來。士族,南邊的尚清談,北方的尚實務;佛教,南邊的重玄理,北方的重踐行;文藝,南邊娟秀唯美,北方雄渾樸素。那些厚重的石窟比如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全在北方,駢文和詩歌等文學方麵的成績則南邊更高,都絕非偶爾。
諸如此類的“胡作非為”另有很多,包含“胡思亂想”和“胡言亂語”。比如以時候為世,空間為界,合稱天下;以熟諳為智,貫穿為慧,合稱聰明,便是胡人的思惟體例。隻不過那“胡人”不在五胡當中,而在印度。
南人與北人,彷彿兩個民族。
甚麼有了?
不穿褲子,改成“上衣下裳”,也很難。
五胡是被溶解而非毀滅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都融入了新漢族,路子則是通婚混血和移風易俗。不過這類竄改是雙向的,漢化的同時也在胡化。比如雙腳著地坐在椅子上,就是胡人的坐法。漢人的坐法是雙膝前跪,席地而坐。現在誰要規複這漢家風采,恐怕很難。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汗青意義,我以為那就是:本來有的冇了,本來冇的有了。
南北。
說話也一樣。現在的淺顯話中,胡語胡音很多。有厥後蒙前人和滿族人的,恐怕也有當年五胡的。正宗的“中原雅言”倒是有一些儲存在閩南話中,可惜,聽得出來的人未幾。一樣,找到懂鮮卑語的,也不輕易。
當然,這已是題外話。
而後,關於南北差彆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南腔北調和南拳北腿。前者的意義是:北方方言隻是調子分歧,南邊方言則連讀音都兩樣。後者的意義是:南邊人打鬥喜好用拳,北方人動武喜好用腿。就連男女乾係含混,南北說法都有分歧:南邊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1]
南人與北人的辨彆,天然也就成了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顧炎武就說,北方學者的題目,是飽食整天,無所用心;南邊學者的弊端,是群居整天,言不及義。魯迅先生則說,北人的長處是厚重,缺點是癡頑;南人的長處是機警,缺點是奸刁。總之是大為分歧。[2]
南邊與北方,彷彿兩個天下。
這就是魏晉南北朝影響後代的底子地點。是以我的說法或許“很不專業”,卻很有文明。文明遠比專業首要。起碼對我來講,是寧肯“不專業”,也不能“冇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