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武侯治蜀[第3頁/共13頁]
以是,劉備殺張裕,諸葛亮殺彭羕,廢來敏,黜廖立。彭羕的罪名是煽動謀反,顛覆政權;廖立的罪名是誹謗先帝,誹謗群臣;來敏的罪名是亂群。張裕是蜀中名流,彭羕是益州名流,廖立是楚之良才,來敏是荊楚名族,可見劉備、諸葛亮隻是打擊士族,與地區無關。[38]
孫皓竟然反唇相譏:臣在南邊也設此座以待陛下![26]
這就是“三國紀”。
題目是現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也都歸天。有聲望有才氣的,隻要趙雲和魏延。能夠托孤的,則隻要諸葛亮。
以法治蜀也有題目。因為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並冇有立法權,很多法律反倒是專門用來對於和整治他們的。何況蜀漢的法律也一定都公允。諸葛亮尚且冤殺了益州豪族常房諸子,又如何包管其彆人不濫用權柄?[22]
可惜,他們都藐視了孔明先生。
至於孫權身後,更是一塌胡塗。第二任天子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個兒子,繼位時隻要十歲,十六歲就被權臣趕下了台,厥後又被第三任天子逼死或者毒殺。
冇錯,原文就是:如其鄙人,君可自取。
是以,諸葛亮不成能采取魏延之計。
譙周倒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一個跑到火線奔喪的就是他。並且,因為劉禪隨即就下達了禁令,得以從成都前去拜祭記唸的也隻要他。
益州個人隻能夠被邊沿化。
起首,他們不成能“本土化”。因為那樣一來,蜀漢就必將成為一個保守侷促的偏安之國,大家安於近況不思進取,那裡還能北進中原,實現興複漢室的抱負?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名巨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辨彆,就在於政治家有抱負,政客隻要好處。諸葛亮是有抱負的,這才放棄曹操、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統統乃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譙周這讖語是寫在劉禪宮中柱子上的。他還頒發了名為《仇國論》的反戰宣言,明白表示對北伐曹魏的激烈不滿,宣稱如果持續窮兵黷武,必將自取滅亡。
司馬昭大為思疑,說:這如何像是郤正教的呀?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說話了。
何況他們還隻要奉獻冇有回報。劉備信賴重用的根基上冇無益州人,諸葛亮在朝後雖力求處以公心,卻不成能底子竄改既定的構造線路。“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則,也是諸葛亮對峙的。[21]
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和好友,馬謖是因為喪失街亭而被判正法刑的,但是為他痛哭的人竟達十萬人之多。諸葛亮則流著眼淚解釋說,天下分崩離析,戰役冇有絕頂。如果不能嚴明法紀,我們又靠甚麼去克服仇敵?[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