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戰役史料(上)[第7頁/共9頁]
直至12月7日,蔣俄然決定反攻。8日白崇禧將此決定傳達各部,目標是“攻略崑崙關而後光複南寧”,各部亦開端反攻籌辦。中旬,國軍集結根基完成。蔣又派陳誠、李濟深監督白崇禧作戰,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也由韶關到達遷江。15日,白以桂林行營名義收回第一號反攻令。白崇禧擺設以下:
3、戰役第一階段:日軍入侵和中國軍隊抵當
崑崙關守敵為第5師團主力第21旅團的鬆本總三郎大隊。其第42聯隊落第21聯隊在九塘至南寧一線。中日兩軍之最精銳軍隊在崑崙關碰撞了。今村均的輕敵再次幫忙了中國軍隊,他同日號令第九旅團長及川源七少將帶領數千日軍奔襲龍州、鎮南關(友情關),這支軍隊於17日解纜,中國軍隊總進犯時候定於18日拂曉。
1、日本策動南寧戰役的決策
恪守崑崙關及關南的日本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之一部,轄第5師團(師團長今村均中將;轄第9旅團,旅團長及川源七少將;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台灣混成旅團,旅團長鹽田定七少將。)連同水兵陸戰隊(兵艦70餘艘)、空軍(飛機100架)總計約三萬人。前期彌補到達的近衛師團;第18師團之一個旅團;兵員總數約10萬人,實際插手戰役總兵力隻要4.5萬人。
2、中國當局的抵擋籌辦
第46軍的新編第19師(師長:黃固。該師於1938年秋組建,大部為民團轉成。)駐防欽縣、防城一帶;第175師(代師長:秦鎮、前任師長:馮璜)駐防合浦、北海一帶;第170師(師長:黎行恕)駐防貴縣一帶。第31軍的第131師(師長:副軍長賀維珍兼)駐防桂平;第135師(師長:蘇祖馨)駐防大湟江口一帶;第188師(師長:魏鎮)駐防平南。這個軍事擺設是基於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判定日軍隻能夠從廣州灣(湛江)登岸北上篡奪柳州,不成能冒險篡奪南寧而設置的。因為新編第19師是一支剛組建的處所步隊,兵器、練習、士氣都極差。是以,從欽縣到南寧能夠說根基上無防備兵力。
日本隨即在南京設立以西尾壽造大將任總司令、阪垣征四郎中將任總參謀長的“中國調派軍總司令部”,統轄華北方麵軍、第11軍、第13軍、第21軍。9月23日,日軍大本營收回“籌辦敏捷措置中國事變”的號令;10月16日,又收回《大陸號令第375號》:“中國調派軍總司令官應以一部協同水兵敏捷堵截沿南寧至龍州之敵補給線路。”同日,還收回“大陸指第582號”陸、水兵中心和談:“本作戰之目標,在於直接堵截沿南寧――龍州敵補給聯絡線路,並強化堵截沿滇越鐵路及滇緬公路敵補給聯絡線路之水兵航空作戰。”並規定作戰時候為11月中旬。(同上書,第499頁。)19日,西尾壽造下達作戰號令,開端廣西作戰,號令插手作戰的軍隊為:第五師團、台灣混成旅團、其他共同軍隊、第五艦隊(11月中旬改稱第二調派支艦隊)、水兵第三結合航空隊。其兵力統共約三萬人;兵艦70餘艘;航母2艘、飛機約1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