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9 君李昰應[第2頁/共6頁]
高宗五年起,當局又從中國入口“清小錢”代替“當百錢”,其幣值也獨一實價的一半。這個惡性的通貨收縮,引發了物價暴漲,又不成製止地招來王室、兩班、官僚等的苛斂誅求,與一部分販子的暴利,在這類重壓下的群眾餬口,更落於苦病深淵。
同年玄月,法國遠東艦隊提督羅茲,帶領兵艦7艘,由中國煙台解纜,詭計攻陷江華島,並在通津登岸,擬進逼都城。
但是,大院君上述履行的鼎新辦法,都具有很大的不完整性,正麵效應微小,副感化和負麵效應卻很較著。
早在1854年,俄國的一艘商船曾侵入朝鮮境內,並與邊疆漁民產生牴觸,導致後者數人傷亡。俄國要求朝鮮在北部邊疆開港互市,為俄國移民斥地居留地。
大院君回絕之,勇將中軍魚在淵的軍隊攻擊美軍,在血戰中給仇敵以重創後,全軍在廣城鎮壯烈捐軀。
為了籌措這筆龐大的用度,除動用國庫儲存外,大院君不得不在減輕和均勻群眾承擔的同時,向群眾征收新的捐稅,此中包含向農夫征收“結頭錢”、“城門稅”、“願納錢”等等。並且此種征收多為強迫分攤,因而名為“願納”實為“怨納”,群眾怨聲載道,稱“結頭錢”為“腎囊錢”。
高宗初年,國庫寬裕,群眾不滿情感日趨嚴峻。為衝出財務困,境和緩階層衝突,大院君對兩班貴族官吏的統統經濟特權停止管束,調劑各種稅賦軌製。
大院君妄自負大,覺得對法國的勝利是本身批示有功,而加強實施“攘夷”政策。
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這道號令引發處所兩班和儒生的激烈反對,他們以“儒通”的體例向天下收回檄文,遴派代表在漢城王宮前請願。
就在朝鮮李氏王朝風雨飄搖之時,國際局勢也風雲變幻。1854年,日、美簽訂了《神奈川條約》;1859年中、英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中國清當局前後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此時的東亞地區,朝鮮半島日趨成為列強爭奪的工具。
大院君對於中國禮部的谘報,毫不惶恐,一方麵號令各地官署強化國境戒備,一方麵為清除內應者進一步抓緊對上帝教徒的彈壓。
為降服財務危急,高宗三年起,大院君還實施通貨收縮政策,大量鍛造劣質的“當百錢”。不過隻要當時通用貨幣四五倍的代價,稱之為“當百錢”,以百倍的代價強迫通用,至使物價暴漲,財務空前混亂。
此次法國兵艦的擾亂,對於朝解社會,賜與了空前的影響,在朝野之上引發極大的發急。
此時王室宗親、貴族與富人們,因大院君“願納錢”的政策侵犯到了他們本身好處,本身的款項被無情的奪走,而感到激烈不滿。但是,冇有人敢將本身的不滿說出來,隻要敢怒不敢言。大院君的高壓統治已經到了令人害怕的程度。普通百姓因為冇法保持平常生存,對大院君的痛恨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