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荒村拾遺 > 良戶·盤龍寨

良戶·盤龍寨[第1頁/共8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王老鄉說:“現在的良戶和之前不能比啊,冇甚麼看頭了,就這凡來的人都還說好呢,在我們眼裡也就是一堆渣滓和廢墟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我去皇城相府看過,你們曉得皇城相府一進大門阿誰牌坊吧?”

寧宇的父親八十歲了,現在是中國老年書法家協會的會員。白叟寫得一筆好字,當今統統的宮觀寺廟,門前掛著的申明筆墨,都是寧宇父親的手筆。而良戶統統舊修建遺址門口用原木做的匾,均是寧宇的創意,算是繁華留痕了。

田氏一族曾是高黎明清期間的王謝望族。田逢吉為清朝康熙年間名臣,字凝之,號沛蒼,清順治乙未(1655)進士,初選翰林編修,官至戶部右侍郎、康熙帝經筵講官及內閣史學士等職。調任浙江巡撫後,遭受耿精忠的“三藩之亂”,田逢吉率製府李之芳督師金衢,擺設軍務,日夜勤懇,積勞成疾。後告歸鄉裡,卒於家中。田逢吉歸天後,天子即頒旨官贈其祖父田可耘為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加一級。敕封其父田馭遠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人加一級,加封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良戶至今留有一副頌讚田逢吉汗青功勞的春聯和門匾,聯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戶,德惠浙江史彙長平”,橫額:“來驥天南”。田逢吉之弟田光複進士落第。田逢吉之孫田長文也是康熙五十一年進士。

我說:“曉得,很氣度。”

走出村口,停下車來轉頭又看了一眼良戶,龐大的告白牌子上寫著:中國汗青文明名村――良戶。但是承載著中國汗青文明的良戶,曾經的古建群已然廢墟一片,這片廢墟在蕭索的夏季裡無言地訴說著,它以本身難堪的存在體例,記錄了光輝的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而衰的演變過程。

從良戶出來,寧宇帶我們嚮明朝古堡蟠龍寨走去,也就是老鄉們說的寨上。田逢吉的侍郎府就在這座蟠龍寨。蟠龍寨間隔良戶隻要幾百米,倒是一個獨立的寨子。寨門高大宏偉,本來有一圍寨牆和寨門普通高,厥後都被拆掉了,現在看到的一截是新修複過的。

2012年2月的一個禮拜天,來到了高平良戶村,原覺得和其他汗青名村差未幾,不過是些殘留下的文明碎片,有點滿不在乎,走的時候連灌音筆和手機都健忘帶了。

王老鄉用手比劃著:“這麼大的鐵疙瘩,最重的有十六磅,掄起來起來砰砰的幾下,那些雕像就成渣滓了。厥後一家家都跟著拆跟著砸,把統統的石雕磚雕木雕全數敲了,就成現在如許,現在的良戶根基上都剩下些渣滓,冇甚東西了。”

采訪中,說話最多的是一名姓王的老鄉。王老鄉說:“哎,當時候的良戶是甚的風景,我當時候十幾歲了,記事哩,每天放學返來,不走閣門就進不了村。當時候的良戶村到處是嚴絲合縫的高門大戶。有文峰塔、鬆鵬廟,另有祭奠李世民的皇王宮、觀音閣、玉虛觀……多了,有東街、西街、後街、承平街,村裡有染坊、油坊、當鋪、絲綢鋪、木工店、雜貨鋪、更房……”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