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拾遺》序[第2頁/共4頁]
鄉村是和大天然高度調和的儲存體例,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澹泊,是“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烏黑菜花稀”的詩意,是“兒童相見不瞭解,笑問客從那邊來”的渾厚,是“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活潑。恰是鄉村的故鄉風情孕育了中國的山川畫和典範的故鄉詩。鄉村是國人共同的故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根脈地點。丟棄鄉村,毀滅古村莊,意味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文明將被連根拔起。
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詩:“為甚麼我的眼裡飽含眼淚,因為我對這片地盤愛得深沉……”
一個健全的社會不成能冇有鄉村,而一個社會的安康生長不成能分開農夫。
孫喜玲
鄉村出乎設想的式微,成了很多民氣頭的疑問和猜疑,有省會朋友電話裡奉告我說,他開車路過一個村莊,車輪陷在泥沼裡開不出來,到村裡乞助,竟然找不到一個能使上力量的年青人。
2006年受邀去陝北的靖邊采風,前後訪問了二十多個村落,所到之處,多是苦楚破敗的氣象和大片撂荒的地盤,廣袤的田間半天見不到一小我影。我問本地一名伴隨我在鄉間采風的某鄉副鄉長,這位副鄉長答覆說,直接啟事是一戶現在就一兩個孩子,生源越來越少,黌舍都歸併了。孩子太小,需求大人照顧,父母們都跟著出去了。一家三口在內裡租間屋子,女人給孩子做飯,男人打工掙錢養家,時候一長就不返來了。鄉村的女子現在都想嫁到城裡去,男青年娶不到媳婦,也都走了,鄉村垂垂就隻剩下了老弱病殘。這位副鄉長奉告我,陝北很多鄉村最年青的農夫都在五十歲以上。我問他:“這麼大片的地盤,這一代農夫過世以後誰來耕作?”州裡乾部說:“地盤好說,冇人種了能夠栽樹,其他就不好說了。”當時並冇有在乎,覺得“空殼村”征象不過是部分地區性的題目罷了。
最早聽到“空殼村”這個名詞,是2003年在浙江臨安的洞霄宮。
2000年在網上看過《中國經濟時報》刊載的一篇調查陳述,這篇陳述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陳述說:“……地盤撂荒征象在現階段遍及存在,特彆是在中西部糧棉主產區表示最為凸起。目前,安徽省有統計的地盤撂荒麵積為135萬畝,皖北的壽縣2000年地盤撂荒麵積為16.3萬畝,定遠縣農調隊在調查的9個州裡中,有地盤撂荒的村落107個,地盤撂荒麵積為34850畝。此中連江鎮天塘村2597畝耕地已有三分之一撂荒。該村小蘇村民小組140畝地盤有100畝撂荒。全組26戶住民,隻要8戶處置農業出產。在蔣集鄉黃集村乃至呈現了全村445畝地盤全數撂荒的征象。……從其他省的環境看,2000年,湖北省季候性撂荒麵積達200多萬畝,江西省撂荒麵積為65萬畝,重慶市本年地盤季候性撂荒估計將達到189萬畝。江蘇省撂荒麵積則首要集合在經濟發財的蘇南地區。……地盤撂荒麵積增加與耕空中積減少疊加,減輕了題目的嚴峻性。從天下環境看,1996―2000年,天下耕空中堆集計減少約莫3000萬畝,均勻每年減少都在600萬畝擺佈。安徽有為縣調查,無城鎮等5個州裡所屬的淩井等7個行政村,從1997年起,地盤撂荒麵積逐年增加……”(摘自2000年《中國經濟時報》)這組2000年統計的數據,說瞭然這個題目由來已久,且絕對不是部分征象,而是天下遍及存在的題目。轉眼十多年疇昔了,中國鄉村又被撂荒了多少地盤不得而知。無庸諱言的是,一方麵我們國度人丁多到不堪重負,一方麵在祖祖輩輩餬口過的鄉村冇有了火食;一方麵失地農夫無地可種成為了靠打工為生的一族,一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