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荒村拾遺 > 《荒村拾遺》序

《荒村拾遺》序[第1頁/共4頁]

冇有了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晉城陳腐的天然村大多有著百年以上的汗青,那些遺留在殘垣頹壁間的文明碎片,明示和見證了鄉村曾經有過的繁華昌隆。鄉村的民居修建不但僅記錄著農夫曾經的儲存狀況,也記錄了中國傳統的思惟文明,這一點在各種氣勢的磚雕石雕木雕中到處能夠表現出來。淹冇在荒草雜樹之下的,是千百年來發展傳統文明的肥饒泥土,鄉村曾經的光輝,奉告了我們中國農夫有過的精美餬口和高度的自治才氣。

鄉村出乎設想的式微,成了很多民氣頭的疑問和猜疑,有省會朋友電話裡奉告我說,他開車路過一個村莊,車輪陷在泥沼裡開不出來,到村裡乞助,竟然找不到一個能使上力量的年青人。

疇昔的士大夫們,致仕後講究落葉歸根,鄉村是以得以繁華昌隆,農夫是以遭到儒家文明感化。晉城的代表村莊有田逢吉田閣老的高平良戶盤龍寨,有明朝吏部尚書劉東星的故居沁水坪上村,有明朝兵部尚書張五典的故居沁水竇莊,有明朝戶部尚書王國光的故居陽城上莊,有清朝聞名數學家張敦仁的故居陽城砥洎城,另有南明禮部尚書張慎言的故居陽城屯城村以及清康熙帝師陳廷敬的故鄉陽城皇城村……這些閃動著汗青光輝的人名和村落,疇昔、現在、將來都是村夫的高傲。

《荒村拾遺》一書的寫作、出版乃至拍攝,正緣於如許一份愛,一份不成救藥的愛、深切骨髓的愛。

鄉村是和大天然高度調和的儲存體例,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澹泊,是“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烏黑菜花稀”的詩意,是“兒童相見不瞭解,笑問客從那邊來”的渾厚,是“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活潑。恰是鄉村的故鄉風情孕育了中國的山川畫和典範的故鄉詩。鄉村是國人共同的故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根脈地點。丟棄鄉村,毀滅古村莊,意味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文明將被連根拔起。

2000年在網上看過《中國經濟時報》刊載的一篇調查陳述,這篇陳述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陳述說:“……地盤撂荒征象在現階段遍及存在,特彆是在中西部糧棉主產區表示最為凸起。目前,安徽省有統計的地盤撂荒麵積為135萬畝,皖北的壽縣2000年地盤撂荒麵積為16.3萬畝,定遠縣農調隊在調查的9個州裡中,有地盤撂荒的村落107個,地盤撂荒麵積為34850畝。此中連江鎮天塘村2597畝耕地已有三分之一撂荒。該村小蘇村民小組140畝地盤有100畝撂荒。全組26戶住民,隻要8戶處置農業出產。在蔣集鄉黃集村乃至呈現了全村445畝地盤全數撂荒的征象。……從其他省的環境看,2000年,湖北省季候性撂荒麵積達200多萬畝,江西省撂荒麵積為65萬畝,重慶市本年地盤季候性撂荒估計將達到189萬畝。江蘇省撂荒麵積則首要集合在經濟發財的蘇南地區。……地盤撂荒麵積增加與耕空中積減少疊加,減輕了題目的嚴峻性。從天下環境看,1996―2000年,天下耕空中堆集計減少約莫3000萬畝,均勻每年減少都在600萬畝擺佈。安徽有為縣調查,無城鎮等5個州裡所屬的淩井等7個行政村,從1997年起,地盤撂荒麵積逐年增加……”(摘自2000年《中國經濟時報》)這組2000年統計的數據,說瞭然這個題目由來已久,且絕對不是部分征象,而是天下遍及存在的題目。轉眼十多年疇昔了,中國鄉村又被撂荒了多少地盤不得而知。無庸諱言的是,一方麵我們國度人丁多到不堪重負,一方麵在祖祖輩輩餬口過的鄉村冇有了火食;一方麵失地農夫無地可種成為了靠打工為生的一族,一方麵村落大片地盤撂荒;一方麵大門生畢業後失業無門,一方麵大量的農夫工湧進都會餬口……到處可見的新鄉村,一樣的格式,一樣的走向,一樣的麵積,一樣的用材,一樣的方位,冇有了涓滴美學意義和傳統修建文明的本性色采。新鄉村當然晉升了農夫的餬口質量,便利了,寬廣了,好住了,但從修建氣勢而言,那種整齊齊截虎帳似的格式乃至不倫不類的歐式洋房,已然冇有了中國故鄉的天然風情,先人大抵隻能從古典詩詞裡去賞識“流水繞孤村”的美了。

冇有了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