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1頁/共7頁]
刑天舞乾鏚,猛誌固常在。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南朝則產生了兩部在中國傳統文學實際中極其首要的作品,一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一是鐘嶸的《詩品》。《詩品》首要談詩,特彆重視詩歌流派的傳承,對今後中國詩歌實際的生長影響甚大。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實際著作,不但在中國空前絕後,即便在全天下也很少能夠找到與它媲美的文學實際作品。全書五十篇,用駢文寫成,幾近觸及文學實際的統統首要方麵。它對中國文學影響之大,不管如何描述幾近都不為過,乃至明天學者們還在不竭地從中發掘寶藏,構成了一個叫作“龍學”的專門學科,就彷彿研討《紅樓夢》的“紅學”一樣。關於《文心雕龍》已經了有了無數本研討著作,並且還在不竭地出現新的著作。
親戚或餘悲,彆人亦已歌。
陸機的一大功績是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較為完整的談創作實際的作品,就是《文賦》。在《文賦》中,陸機總結了文學創作的很多規律性的東西,也提出了本身的很多文學主張,預示了全部魏晉南北朝的文風偏向。就算陸機一輩子隻寫一篇《文賦》,也充足讓他在文學史上名垂不朽了,何況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賦,此中不乏能夠傳播後代的作品。
但恨活著時,喝酒不得足。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在魏晉期間,特彆值得重視的另有文學實際。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天然。
最後又說:
陶淵明本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先人普通都喜好叫他陶淵明(約365—427年)。他生於東晉末年,死的時候已經到劉宋朝了,大抵活了六十來歲。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初年的名將、大臣,曾任荊州刺史,後又都督八州,位極人臣。但陶侃出身寒素,並不屬於當時的門閥士族階層,子孫也不發財,陶侃時繁華了一陣子,到陶淵明這一代又相稱貧寒了。陶淵明這小我生性廉潔,看不慣東晉末年的敗北宦海,以是一向不想出去仕進。為了保持家庭生存,他也曾經勉強本身出去仕進,但始終不能適應,每次都是做了幾天官就辭職不乾了。最長的一次是當江西彭澤縣的縣令,做了八十一天,最後還是做不下去。傳說當時郡裡派了個督郵(官名)要來彭澤縣巡查,此人不學無術,陶淵明底子瞧不起他,想到本身竟然要哈腰鞠躬驅逐如許一個小人,就感覺很窩囊,越想越活力,摘下烏紗帽摔在辦公桌上,說:“我如何能夠為了一點戔戔的官俸去處這類小人點頭哈腰呢?”因而揚長而去。陶淵明的原話是:“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見蕭統《陶淵明傳》)明天我們還說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就是如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