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招安(二)[第1頁/共5頁]
趙當世深然其言,但一時候難以想得通透,再問:“若以先生高見,可為營以外援的,有哪些?湖廣、河南空中,八大王、老回回、曹操等皆不成恃,更有何擇?”
至於左、劉、陳三人,都是目前明軍將領。
昌則玉接著說道:“而‘順朝廷’,無他,關頭在那一個‘順’字。朝廷以招安為馴暴之術,我營亦可借之反為冬眠之道。”
至於陳洪範,昌則玉看中並非當前此人的軍事氣力。誠懇說,他當然是軍中白叟,但向年的圈子都在遼東、膠萊,來湖廣、河南徹完整底可算作個新人。昌則玉更在乎的是他的宦海活動才氣。
向來能當上援剿總兵的都是公認的名將。前有曹文詔、祖寬等人無不令流寇聞風喪膽,現在的左良玉,亦是有勇有謀。他擁兵逾五千,乃目前豫、楚間最大的軍頭,自崇禎五年受命進剿中原流寇,數年間各處的巡撫總督們都走馬燈般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卻從未缺席,逐步堆集之下他的權勢早已非昔日可比。
“凡事過猶不及。八大王桀驁剛烈,雖降卻如骨刺卡在朝廷喉間,早外必除而後快;闖塌天自剪羽翼,當然可表忠心,但其分量與首要性無疑大大跌落,身不由己。而我營正處二者當中,正可謂是不偏不倚,中庸佳舉。”昌則玉點頭說道,“剋日熊總理來驗兵,八大王與其相爭,而主公卻與其相處頗順利,這便是做的好的處所。”
崇禎十一年三月中,名震天下的巨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正式向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的熊文燦遞交降表。大明朝廷授其副總兵之職,並允其將軍隊駐紮在穀城縣王家河,還把王家河改名“承平店”,以示招安之意。
求保舉、求月票~~~~
趙營參將與西營副總兵名義上都直隸於熊文燦,而熊文燦將二營彆離置於東北與西北兩側,藉口是“互為犄角、拱衛襄府”,實際上打的倒是當中隔斷,以防“巨寇相合後患無窮”的主張。這點事理,趙當世天然心知肚明,隻不過他秉著韜光養晦為主的考量,對此並無微詞。
何謂“韜光養晦”?詳細到現在的趙營,可用昌則玉的一句話概括。
昌則玉道:“不然。伶仃以我營視角看此事,無足道哉。但是主公你想,在熊總理看來,你與八大王分彆的作派,會給他何種感受?”
除此以外,為了安定本身的基業,他暗中與周遭的流寇們也保持著密切的乾係,兩邊停止些見不得光的買賣活動也是常有的事。能夠說,特彆在河南,左良玉的話語權不在巡撫常道立之下,比方羅岱、孔道光等明將,從不聽常道立或熊文燦的調遣,卻全以左良玉馬首是瞻。
“廣結援......”昌則玉早有洞見,緩緩而言,“左傳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我營雖臨時投順朝廷,若覺得今後高枕無憂,則危亡不遠。當今明廷,內憂內亂,百年積弊絕非一朝一夕可除,自顧得空,我營若全倚此行姑息木之枯樹,到頭來免不得與之共傾。故而為今之計,投誠之餘萬不成斷了與諸家義兵的聯絡。其水我魚,有他們在一日,我營便如魚得水,可保永不受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