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外援(一)[第5頁/共5頁]
換言之,一家流寇可否被朝廷接管招安,不靠彆的,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私交門路。這也是當初趙當世挑選接管張獻忠的聘請的關頭地點。過了這村冇這店,當時候若不接管招安,很有能夠就此錯過機遇。
侯大貴歎口氣道:“羅汝才縱橫江湖十餘年,早有本身一票兄弟。老常你再賣力,不免是個外來戶。與其擠破頭去爭那一席之地,還不如為本身拿個主張。”
這也是為甚麼他們一度對侯大貴麵露凶光。他們不忿,他們恐憂。
相對的,流寇中有人被“撫”,就得有人被“剿”。跟著劉國能、張獻忠、趙當世等大寇前後受撫,明廷獲得了楚、豫間博弈的主動權,加上近期陝西的李自成亦勢衰,明廷實無需求持續糜耗財力精力去招安那些他們以為不太首要的流寇。更進一步說,在明廷的打算中,如馬守應、羅汝纔等輩,是要撤除的。
常國安凝眉問道:“中間有甚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