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寒潮預警裡的商機[第1頁/共3頁]
三天後的淩晨四點,我被凍醒了。
漢正街的淩晨老是裹著柴油與芝麻醬的渾濁氣味。我蹲在“老王針織“的招牌下,看著鐵柵欄捲簾門一寸寸升起,暴露內裡碼成小山的尼龍襪包裝箱。塑料薄膜在晨光裡泛著彩虹色的油光,像極了昨夜散落一地的磁帶外殼。
捲簾門俄然被重重砸響。老王身後冒出個穿紅棉襖的年青女人,手裡攥著的收音機正滋滋啦啦播報氣候:“武漢中間氣象台預報,將來三天將持續晴好,最高氣溫...“
張鐵柱的背影消逝在雪幕中時,我摸到軍大衣內袋裡硬邦邦的東西。那是昨晚籌辦的三角刮刀,用膠布纏住了刀柄防滑。上輩子金融圈的儲存法例奉告我:第一桶金常常帶著血腥味。
“江漢路步行街口,挨著老通城豆皮的那排鐵皮棚。“我遞給他半包泅水牌捲菸,這是早上從母親抽屜裡順的,“柱子哥當過兵?“
寒潮第三天,收音機裡終究公佈高溫預警。我站在鐵皮棚頂上瞭望長江方向,冰封的江麵像塊龐大的磨砂玻璃。明天太陽出來時,冰層會碎裂成千萬把刀子——就像即將到來的九十年代,斑斕而傷害。
“王叔,您家庫存的尼龍襪我全要了。“
三輪車吱呀呀碾過積雪時,我摸出兜裡最後的五塊錢買了碗藕湯。攤主老劉的收音機正在重播早間訊息:“蘇聯宣佈向羅馬尼亞調派空降軍隊...“湯勺攪動的暗影裡,浮油聚成破裂的鐵幕輿圖。
我笑了。這年初的氣候預報確切是國度奧妙,但1990年1月那場讓長江航運癱瘓的寒潮,在三十五年後的互聯網上連小門生都能查到詳細質料。影象宮殿裡調出的數據切確到小數點後一名:1月6日淩晨,武漢實測溫度零下18.4℃。
“運輸隊還缺個調劑。“我假裝冇瞥見他警戒的眼神,把寫有地點的紙條塞進他口袋,“月薪一百二,管飯。“
“五千雙能夠賒給你。“他撕下張印著紅線的票據,圓珠筆尖戳破紙張的力道透露了內心震驚,“但五天後如果冇寒潮...“
“不是氣候預報。“我從懷裡取出母親縫在棉襖內襯的存摺,封皮上還帶著體溫,“這是漢正街信譽社的活期存摺,抵押祖宅貸的兩萬塊。“手指導在“謝宏斌“三個鋼筆字上,墨水已經洇開了纖維,“我父親的名字,您應當認得。“
“國營商店零售價四塊八,漢正街批發價三塊二。“我踢開腳邊的碎冰,暴露水泥地上用粉筆寫的算式,“按五今後每雙四塊五的行情,我能給您留三成利。“
“後生仔,這麼早?“老王趿拉著塑料拖鞋走出來,褲腰上掛著的鑰匙串叮噹作響。他脖子上還留著枕頭的壓痕,明顯是被我短促的拍門聲從被窩裡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