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遊戲競技 >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19頁/共23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1932年8月25日,日本內閣外相內田在第六十三屆議會上做了日本決定從速承認偽滿洲國並加以政治軍事援助的演講。過了五天,胡適於8月29日夜寫出《內田對天下的應戰》一文,頒發在《獨立批評》第十六號上。文章指出:

在《處理中日題目的“任何牽掛”》一文中,胡適態度光鮮地指出:

值得研討的是,20世紀20年代前期,魯迅與周作人在小我豪情上已是水火不容,形同陌路了。但他們之間在很多首要題目的觀點上,如反對文學做政治手腕,要求文學成為“傳道”“載道”的東西等題目的觀點上,是有驚人類似的處所。

胡適拜訪了室伏高信後,在從神戶開往東京的火車上,眺望白雪覆蓋的富士山,詩興油但是生,遂覓得小詩一首:

章太炎弟子浩繁,且多是民國期間教誨界、學術界的聞名流物,如黃侃、沈兼士、馬幼漁、朱希祖、錢玄同、許壽裳、魯迅、周作人、吳承仕、汪東、曹聚仁等,眾星閃動,熠熠生輝。

我們應當在東方諸民族的自在劃一態度上連絡起來,使天下為之顫栗!我們能夠師法馬克思一句話“所失的不過是鐵鏈(多譯為枷鎖——引者)罷了”,要如許,天下的舞台始會竄改,而“活力的國度”必然能升出新奇的太陽。

魯迅在攻訐林語堂的同時,也把板子打在周作人的屁股上。周作人的肝火,怕由此而來,遂寫《白叟的混鬨》相譏。

我們此時或許有力光複失地,但我們決不成在這天下的品德援助完整援助我們的時候先就把失地簽讓給我們的仇敵。我們或許還要受更大更慘的侵犯,但我們此時已被“逼上梁山”,已是義無反顧的了。我們此時對本身,對天下,都不能不對峙那品德上的“不承認主義”,就是決不承認侵犯者在中國國土內用暴力形成任何局麵、條約或和談。

1980年出版的縮印本《辭海》的“吳承仕”條曰:

吳承仕凜然反擊,他在《與或人書》(《吳承仕文錄》)一文中寫道:

3月18日,北平《晨報》為抗議北平當局武裝領受,劉尊棋等十六名編輯、記者全部辭職,表示訊息界對反動壓迫的抗爭。

寶相寂靜許拜參,麪皮光滑鬢毛斑。

天下日報載北大將遷汴,聞之欣然。吾儕教書匠亦竟然得列於古物南遷之次而南渡,此非大可喪事乎。不但如此,照此推論下去,大略幽燕淪亡已屬定命,而華夷之界則當在河——不,非當也,乃是決定的必在河哉,前人所謂通途但是當指此耳。

二十天後,日本公開再次挑釁中國,應戰國際社會,高調承認偽滿洲國。日本代表武藤與偽滿洲國代表鄭孝胥在長春簽訂“日滿議定書”。就在中國當局向日本提出抗議,向插手“九國條約”的十二國收回照會,敦請對此違背國際法的罪過,采納有效對於體例,以示公理後不久,胡適於9月19日,又寫了一篇時評《究竟哪一個條約是廢紙》,再次誇大天下公論“品德的裁判”的道義力量,並胡想“日滿議定書”必然會成為“一張廢紙”。胡適對國聯調查團,曾寄予些許但願,他本身信賴國際公論會給中國一個對勁的答覆。此文頒發的第二天,胡適再寫《一個代表天下公論的陳述》,再次指出“日本的侵犯主義者能不能接管國際調劑的原則”,乃是“真正底子的題目”。1932年至1933年10月間,胡適又寫《國聯新決定草案的嚴峻意義》等文章,對國聯寄予但願。當然,胡適也逐步看出國聯這隻“紙老虎”的衰弱和不作為的本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