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13頁/共23頁]
平平,這是我所最貧乏的,固然也原是我的抱負……又或有人改換項目稱之曰閒適……閒適是一種很可貴的態度……唯其無何如以是也就不必多自擾擾,隻以婉而趣的態度對於之,此所謂閒適亦便是大詼諧也。但此等難事唯有賢達能做獲得,如果凡人就是平常煩惱也難措置,豈敢望如許的大束縛乎。
同年10月,周作人又寫《顏氏學記》,峻厲怒斥“日本以外則不吝與天下為敵,欲吞噬亞東,內則勇於在粉碎國法,欲用暴烈手腕建立法西斯政權”。
這或許恰是胡適每發抗日政論時,既“哀矜敬慎”,又不給抗日潑冷水,而是揆時度勢,知製有節,低調而不失期心。
1935年冬,北平發作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國活動,目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進一步侵犯和百姓當局的不抵當政策,號令天下群眾起來抗日救國。活動很快生長到天下各地。
身處華北平津最危急中間,一群曾拉開新文明活動大幕的自在主義知識分子,又不得不將他們的理性、聰明和愛國的精力,放在民族危亡中的交際、政治、軍事的應對戰略上。民族危亡的驚天大事,成了胡適為核心的愛國知識分子最為體貼、最早思慮的嚴峻題目。一群墨客,他們的應對戰略,或真的是“墨客之見”,處理不了底子題目,但他們表示出的愛國主義精力,光芒萬丈。
胡適的話,即便現在看,也根基是合適究竟的。可惜的是,即便明天,另有很多文學史家,仍視魯迅的散文為獨一正道,用心貶低胡適、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等人的散文成績,這恐怕不是審美的偏差,而是魯迅獨大的政治認識在作怪。
早在1932年9月15日,胡適在給羅文乾的一封信函中,關於措置中日兩國乾係,就曾主張“我國必須決定一個根基目標”,說詳細一點,即“1、打消滿洲國;2、規覆在東北之行政主權”。
1935年1月1日出版的《文學》雜誌,頒發了一篇《林語堂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左聯的論理家胡風。在文章中,針對周作人關於藹理斯將叛徒與隱士統於一身的觀點,胡風指出:“藹理斯底期間已經疇昔了。季世的我們已經發明不出來迴避了實際主義而又對實際有主動感化的門路。就現在的周作人氏說罷,要叫‘傖父豎子’的我們在他內裡找出在實在意義上的‘叛徒’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困難。”意義是作為“隱士”的周作人,已落空了他的汗青主動感化了。
吳承仕單獨作一長挽,高度評價教員的學問、時令、品德:
“醜的字句”爭辯剛息,梁實秋又多次著文,攻訐“五四”文學“浪漫的趨勢”,周作人就是被攻訐者之一。但這純屬文學看法之爭,並冇有像締造社、太陽社與魯迅關於“反動文學”論爭時,搬出十八般兵器。周作人與梁實秋在爭辯中,還是能夠做朋友。比如,梁實秋特邀周作人到清漢文學社做文學演說。周作人感覺梁實秋對“五四”文學浪漫主義的攻訐有事理,則由衷佩服。梁實秋辦《自在批評》,周作人成為該刊的首要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