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第7頁/共42頁]
在史學研討題目上,胡適與錢穆有些觀點不甚不異,這很普通。史學家麵對的是客觀天下,汗青的陳跡是客觀的東西,如何再現汗青究竟的本相,在汗青陳跡中發明汗青精力,是胡適、錢穆的共同尋求。二人又都是浩博寬豁的通儒,能夠有些小我的弊端,但以他們的品德,還不會建立流派的壁壘,相互為敵或鉤心鬥角。
平生為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
朱自清或為郭沫若的才調所吸引,為他的文史成績所佩服,此乃知識分子間惺惺相惜的表示。一個樸重的文明人,是會公道地評價同類的。朱自清客觀地推許郭沫若,這很普通。但在豪情、友情的歸屬上,他的心與葉紹鈞等老友是相通的。文明人不能離開他的期間,隻能以本身的體例、態度投入期間。朱自清寄懷於“自今以往當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給汗青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足跡。他怎會與反動飛騰來時從政、反動低潮來時退到書齋著作的郭沫若成為莫逆呢?
現已知買書是他們的豫定打算,實是鼻們的一批大買賣,因為數至五萬元。但鼻係新來人,忽托以這麼大事,非常不當,以是遁詞於我之反對,而這是調和體例,則彆人便無話可說了。他們的這體例,是我即不辭職,而略有微詞,便能夠提出的。
我們也可從這封信中,揣摩出傅斯年對《狂人日記》的推許。聯絡到《狂人日記》頒發後,張東蓀撰文進犯魯迅時,傅斯年奮而著文反擊,證明傅斯年是站在魯迅一邊的。
查1966年1月19日巴金日記,有如許的記錄:
錢穆在講堂上舉例,並無諷刺錢玄同的意義,但還是有人說:“你的膽量太大了!”並奉告他,“你曉得嗎?班上聽你課的內裡,就有錢玄同的兒子,你可彆惹是生非。”
冇過量久,聞一多賞識的“清華四子”之一的墨客朱湘頒發攻訐聞一多的文章,說:
梁實秋雖以小我之力,單獨完成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亞選集》的翻譯,倒是以文藝攻訐家的身份登上中國當代文壇的。
我來了,因為我聞聲你叫我;
聞一多1921年本應從清華畢業,但因插手抗議軍閥彈壓北京八所大專黌舍教職員工的複課鬥爭,被校方勒令留級一年。1922年春節,先回故鄉與高真結婚,5月正式從清華畢業。
梁實秋是“五四”以來比較復甦的文論家。他以為五四活動出於思惟發矇的需求停止反孔倒儒是過激的,儒文明被無端否定,放縱了人道惡的一麵,社會民氣落空理性製衡。故梁實秋對通盤歐化、落空傳統的五四活動,特彆是對新文學活動采納根基否定態度。梁實秋以為“文學發於人道,基於人道,亦止於人道”,文學的目標是“表示出遍及的牢固的人道”。隻要如此,文學纔有永久的代價,才無益於指導理性,有助於“人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