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第2頁/共2頁]
兌卦意味澤,因低窪而積水,因水能津潤萬物,萬物發展而有高興。以是,兌卦的卦德為悅。
震卦意味雷,輕清之氣向外分散,構成一個龐大的大氣層,為天;重濁之物向內凝集構成一個龐大的地球,為地。輕清之氣向外,重濁之物向內,二者產生碰撞,因碰撞而震驚,因震驚而產生閃電和雷鳴,以是,震卦的卦德為動。
三聖,即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陰陽二爻從何而來?為甚麼隻分為二爻呢?《易經》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歸藏易》為軒轅氏(即黃帝,又號歸藏氏)所創。黃帝歸納的六十四卦以坤卦為首卦,因坤卦意味地,地是萬物的歸宿和載體,故名《歸藏易》,又因為殷商時所風行,故曰“殷道親親”(坤為母)。
坤卦意味地,陣勢坤,厚德載物。
因年代長遠,《連山易》、《歸藏易》已佚。
“伏羲始作八卦”對中原文明發源做出巨大進獻,以是稱其為上古之聖。
太陽再重一陽爻,名乾卦。太陽上重一陰爻,名兌卦。
三古,即指《易經》的產生、創作、傳承和成書,曆經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個大的汗青期間。上古是指伏羲、女媧餬口的新石器期間;中古是指夏、商、周(西周)期間;近古則指春秋戰國(東周)今後,距今約二千五百多年。
少陰上重一陰爻,名震卦。少陰上重一陽爻,名離卦。
四象再重一爻即生八卦:
二爻相重又生四象,陽爻與陽爻相重,為太陽;陰爻與陰爻相重,為太陰;太陽中的下爻變陰爻,為少陽;太陰中的下爻變陽爻,為少陰。這就是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
天大於地,天有光亮,地則暗淡。以是,上古作易者將天稱為陽,而地稱為陰,一陽、一陰,名為二儀。
離卦意味火,火不能獨立存在,任何火光的閃現都必須憑藉某種物體,如油撚子、柴禾、炭、燭等。以是,離卦的卦德為附,意即離不開附著體。
前人有三古、三聖、三易的美好傳說,那麼,何謂三古、三聖、三易呢?
太陰上重一陰爻,名坤卦。太陰上重一陽爻,名艮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