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孟子(二)[第1頁/共4頁]
而後,秦齊兩國二十年未曾直接開戰。
就比如在「滅燕之戰」前,齊宣王曾扣問孟子,是否該當趁此機遇兼併燕國。
再比如「滅燕之戰」,匡章帶領齊國軍隊,在短短五旬日就攻占了燕國全境,要不是趙國的君主趙雍請來諸國軍隊結合討伐齊國,逼得齊威王隻能叫匡章帶領齊軍從燕國境內撤回,這世上已無燕國。
萬章、公孫醜二人微微一愣,旋即他們看向蒙仲時眼中的敵意,亦再次減退了幾分。
但是,孟子當初前去齊國的時候,匡章還未具有現在這般的職位與名聲,乃至於,還揹負上了不孝的惡名。
聽到這些書名,萬章與公孫醜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他們此時才認識到,麵前這名少年實在並不範圍於道、名兩家的學術,竟然還觸及到法家、兵家。
聽了惠盎的話,孟子皺眉說道:“近幾年,經常有弟子扣問老夫有關於滕國的事,滕國已故的君主滕元公,他與老夫瞭解數十年,在現當代上,滕元公是獨一一名遵守仁政的君主……”
這個“不孝”惡名,說來也是無法,啟事就在於匡章的母親生前曾獲咎匡章的父親,是以身後被匡父埋在馬棚下,厥後匡父過世,匡章冇有改葬其母,論其啟事,匡章便解釋道:“我冇有獲得父親的答應,若私行改葬亡母,豈不是背棄了父親?”
待相互於屋內坐下以後,孟子馴良地扣問蒙仲道:“小傢夥,你在莊夫子身邊,都看過那些書呀?”
因為在拋開流派之見後,蒙仲的確跟一名儒家弟子冇有甚麼辨彆,畢竟此子對《論語》實在是太體味了。
“好好。”孟子既欣喜又歡暢地點點頭。
當時,正值魏國與齊國「徐州相王」期間——即在魏國國相惠施的主張下,魏國與齊國相互承認對方的王位,並以此促進「齊魏締盟」,共同抗擊秦國。
“那可真是遺憾啊。”惠盎笑著說道。
對於惠盎的來意,孟子看得很清楚,不過就是前一陣子他兒子「孟仲」與孫支「孟睾」亦跟從諸儒家弟子前去彭城勸止宋王,這讓宋王偃與惠盎等人感到了多少危急,是故,惠盎特地前來向他解釋。
毫不誇大地說,匡章乃齊國的名將。
半晌後,孟子將惠盎、蒙仲二人請到正屋,身邊僅留下萬章、公孫醜這兩位最對勁的弟子。
說著,他拋出了幾個《論語》中的發問,扣問蒙仲,但蒙仲卻能對答如流。
比如「桑丘之戰」,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以及鄒忌變法後的齊國,這兩國擺列東西的強國初次展開軍事上的牴觸,匡章便是齊國軍隊的統帥,他在這場戰役中,打得秦國昂首稱臣——秦國的君主惠文王,派出使者向齊國乞降,並自降身份,稱秦國為齊國的“西藩之臣”。
再比如當前,齊、魏、韓三國正在打擊秦國的函穀關,其聯軍的統帥也恰是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