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巡撫之爭[第3頁/共3頁]
“用楊肇基......”朱由校手指敲打在桌案上,嘴中喃喃反覆著這個名字。
王化貞,師從今首輔葉向高,東林黨首要成員,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由戶部主事轉右參議。
東林黨人已經把葉向高推到首輔的位子上來,但並不會滿足於此,很快就盯上了遼東這塊是非之地。
隨即,他看向顧秉謙。
聖諭下去的第二天,朱由校就接到兩份奏疏,立便是嘲笑不已。
看完了這些,朱由校淡然一笑。
“當時兵部答覆…說是薊鎮舊兵兩萬,每歲餉銀二十萬兩,建奴遠在遼左,鞭長莫及,於遼左戰事無益。以是打了歸去。”
他反對的不是調楊肇基去姑蘇,倒是以洪承疇巡撫遼東。
“如有再議,朕,定不輕饒!”
按理來講,天子都用這類語氣下達了聖旨,做臣子的總該給天子一點兒麵子,讓這道旨意有效下達。
這兩份聖旨一出,東林黨人就全都明白了。
天子是想讓本身在遼東巡撫一事上,表個態度。
經多次晉升,現任榆林總兵。
在熊廷弼的奏疏中,再次提及王化貞、張鳴鶴等人於遼地的屯田之策斷不成行。
遼東巡撫這個位置,東林黨看著,“閹黨”也在看著,皇爺固然冇提,但心中怕是也早有人選。
洪承疇的才氣自不必過問,如果他能出任遼東巡撫,與經略遼東的熊廷弼相輔相成,倒是眼下最好的局麵。
實在,魏忠賢也比較在乎遼左戰事。
“現在看來,你又感覺如何?”
朱由校嘲笑幾聲,持續留中。
他還誇大,以現在遼東的環境來看,僅僅守住遼瀋等地就已經力不從心。
單單就此時大明、蒙古、後金的環境來看,這個建議倒是很有見地,朱由校決定準了。
但魏忠賢對遼左戰情實在是一臉懵,另有甚麼批示作戰,他更是一竅不通。
“朕俄然記起,客歲十一月的時候,楊肇基說薊鎮為京師咽喉之地,兵備虧弱,要朝廷在三屯營增兵…將薊鎮府治移到三屯營。”
遼東經略已經是出身楚黨的熊廷弼,而朱由校在熊廷弼去留一事上態度倔強,東林黨人隻得緩緩圖之。
張鳴鶴是東林黨人,王象乾致仕,按挨次就該是他上位,以是東林黨人底子就不怕兵部尚書這個位子空缺出來。
遼事上有熊廷弼,後金雖蠢蠢欲動,但至今無所作為,可遼東巡撫一職空缺數月,總不能讓熊廷弼一向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