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金陵少年[第1頁/共3頁]
那四皇子於諸皇子中最是勇猛善戰,部下兵將如雲,這一斷念起兵,頓時勢如破竹,再加上幾個藩王搖旗助勢,不過幾年時候,竟然江山易主。文帝到瞭如此境地,也隻得感喟一聲,於一日深夜當中放火燒了皇城,就此不知所蹤。
兩個仆人將大門關好,望著塵影飛沙,一人呸了一聲,罵道:“媽的,狗主子,竟敢拿老子作耍!”另一人喝道:“開口!你忘了我們的任務了嗎!”那人神采一變,低聲道:“大哥,我們哥倆放著好好的大爺不做,偏來這淩府當個下人,莫非你不感覺憋屈?”
文帝於太祖在時溫文爾雅,等太祖駕崩,初繼皇位,便有些鋒芒畢露。太祖生前曾分封子嗣於各地為藩王,文帝覺得這等藩王製式實是大明之弊,便服從幾個墨客之見,動手廢藩,隻是手腕頗狠惡了些,前後逼死了幾個叔叔。所謂兔死狐悲,太祖皇四子目睹親兄如此了局,如何肯重蹈覆轍?就在所居番地天都城中扯旗造反。
那女子出身小戶,自小與父親相依為命。老父是村中一名教書先生,也算的一名老儒,本來要女兒做小是毫不肯的,隻是媒婆幾次三番勸說,淩老婦人又親身登門,又知淩實在是一名可貴好官,官風清正,毫不會屈辱了自家女兒,便也點頭同意。過門不過一年,二夫人腹中便有了淩家骨肉,可把老太太樂的合不攏嘴,每日價參拜神佛,酬謝神恩。
當年成祖即位,因恐金陵舊臣不肯低頭就範,加上不慣南邊氣候,乾脆將都城遷到了天京,隻將金陵作為舊都。現在乃是天興十三年,惠帝在位,離太祖初創大明江山已有千年之久。金陵城雖已不複都城之尊,但扼守靈江水道關鍵,氣候豐潤,還是是明朝僅次於天京的城邑,且上承太祖,與天京普通,亦有六部之製,隻是論起權益卻要大大不如了。
隻是淩大人也有不順意之事,他年青之時奉父命娶了一名縣官家的蜜斯,隻是那位蜜斯過門以後連續三載,肚子連個動靜也冇有,這可急壞了老兩口,淩老婦人便數次提出要為兒子納一房妾氏為淩家傳宗接代,隻是淩真對老婆另有幾分摯愛之意,執意不肯。任淩老婦人何種手腕都用上,也冇法竄改兒子情意。
若在普通橋段看來,這位淩真少爺要麼子承父業,支撐起偌大師業,要麼便是紈絝後輩,敗儘產業,做個流落江湖的遊勇,隻是這位淩少爺委實令人跌破眼鏡,自小也無甚麼從商的資質手腕,隻是一點,讀書極好。不過十歲便中了秀才落第,以後一起披荊斬棘,鄉試、會試、殿試,最後被禦筆欽點為新科榜眼,隻在狀元之下。
這王朝實是一名異人,身懷絕技,當年不謹慎流浪風塵,被淩家老太爺所救,就此留在淩家,一向忠心耿耿。淩老太爺從一介賤役做起,運營商賈,不過數十年間便積累下偌大師業,隻是無福消受,不過五十幾歲便一命嗚呼,隻餘下一名獨子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