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十三部州[第3頁/共6頁]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揚州:漢揚州包含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四周地區歸三個處所官彆離辦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地點臨晉,今陝西大荔。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清閒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豫州: 治所 譙(安徽毫縣) 轄區 今河南南部、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膠東郡:偶然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昭陵郡:吳開端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建業:今南京。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彆性子一樣,國的行政領袖稱相)治地點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發得是白帝,故定名。
南陽郡:治宛城。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顛末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顛末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門路。
幷州: 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陝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內蒙之一部。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