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安置[第2頁/共3頁]
如果是平常賑災,楊侗大可不必大費周章,直接將幾大糧倉翻開就是了,但是此次楊侗不但要處理災情、搶占人丁,還要將重修河北道,將境內的城池、河道、門路都補綴一下,再開幾條溝渠,包管一些輕易乾旱的地區不再缺水,包管一些輕易產生水患的堤岸更加高大堅毅,也使城牆更堅毅、交通更便當……
有人,纔有軍隊;有人才氣產糧,才氣養軍。
楊恭仁讚不斷口:“殿下這個‘以工代賑’的體例和勞役比,他們會更主動,因為‘以工代賑’是誌願,而徭役則代有強迫性。如果由朝廷去開荒和補葺渠道、城牆、門路、溝渠,所要破鈔的可遠遠不止這麼一點。遵循殿下之法履行下去的話,朝廷支出的實在就是口糧罷了。”
而賣力三征高句麗物質搬運事情的河北道倒是人丁稀少,又因為戰亂連連,死於戰禍、死於溫飽的百姓多不數勝,雖不至於十室九空,但人丁必然是個非常嚴峻。
在冷兵器期間,不管是繁華經濟還是對外戰役,人丁幾近代表著統統。
秦王府!
可否壓下暴動還是兩說,一旦哀鴻會聚一起發作是能夠擺盪國本的塌天大禍!
“殿下,可曾想好將哀鴻安設於何郡?”楊師道問道。
不過楊侗這個‘以工代賑’政策出台後,統統題目就會遊刃而解,先期以賑粥拯救,接著拯救糧安撫流民情感,再以安設塑造將來,最後以‘以工代賑’處理哀鴻的後顧之憂!
算下來,朝廷隻是在前期投入一些拯救糧和糧種罷了。至於‘以工代賑’的糧餉,是哀鴻出售勞力所得,普通環境下,請彆人支出的更多。
彆人的這些顧慮在他楊侗這兒底子不存在,對於他來講,一個公眾就是一份稅源,就是糧食的源泉,就是隋朝能夠再次強大、再次光輝的底子。
他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公道的操縱哀鴻力量,既製止哀鴻群聚造反,又能夠興建水利交通,河北道水網縱橫,如果開渠將河道聯通,那麼其產生的代價將是不成估計。
自古以來,隻要朝堂不昏庸透頂,根基都正視災情。拋開各種所謂天命之類的談吐,朝堂最防備的就是這些哀鴻。
但是對於眼下的大隋來講,流民是天大的社會題目,在冇公道有效辦理、分派的環境下,各地官員都不肯不敢接流民。恐怕本身一個辦理不好,這些流民就會造你的反。
“恭仁先生,你先帶一批預備官員北上,理清各郡官員。至於空缺的官員,就從預備官員選人任命,並讓他們做好采取流民的籌辦。試用一年,若能有所建立,一年後會予以任用。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