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2)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2)[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夫道者,體常而儘變,一隅不敷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覺得先王者也。

劉歆則分歧,是一名儒家。他的《七略》,根基上儲存在《漢書・藝文誌》裡。他論列了十家以後,寫了一段結論,此中也援引了司馬談引過的《易大傳》的那句話,然後接著說:“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十家中略去小說家)之言,捨短取長,則能夠通萬方之略矣。”(《漢書・藝文誌》)

由此看來,《天下》篇的含義彷彿是說,儒家曉得詳細的“數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道家曉得道理,而不知數度。換句話說,儒家曉得“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隻要兩家的連絡纔是全數真諦。

佛教的輸入彷彿使很多中國人熟諳到除了中國人也還彆的有文明人存在,不過在傳統上對印度有兩種觀點。反對佛教的中國人信賴印度人不過是另一種蠻夷。信奉佛教的中國人則以為印度是“西方淨土”。他們對印度的獎飾,是作為超人間的天下來獎飾。以是佛教的輸入,固然對中國人的餬口產生龐大影響,也並冇有竄改中國人自發得是大家間獨一的文明人的信心。

照荀子的觀點,哲學家的“見”和“蔽”是聯在一起的。他有所見,但是常常同時為其見所蔽。因此他的哲學的長處同時是它的缺點。

司馬談、劉歆的折中主義

如果讀一讀19世紀的大臣如曾國藩(1811―1872)、李鴻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夠證明他們對於西方打擊的感受,的確是如此。這個注試圖申明他們如此感受的啟事。

《天下》篇持續說:“天下大亂,賢聖不明,品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比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固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

因為中國人不大誇大種族辨彆,成果就形成公元3世紀、4世紀期間答應各種外族自在移入中國。這類移入現在叫做“向內殖民”,是六朝政治動亂的一個首要啟事。希特勒在《我的鬥爭》中從超等民族的觀點攻訐的恰是這類“向內殖民”。

因為有這些觀點,以是中國人在16世紀、17世紀開端與歐洲人打仗時,就以為他們也是與之前的蠻夷一樣的蠻夷,稱他們為夷。是以中國人並不感到多大的不安,即便在交兵中吃了敗仗也是如此。但是一發明歐洲人具有的文明雖與中國的分歧,但是程度相稱,這就開端不安了。環境的別緻之處不在於存在著分歧於中國人的人群,而在於存在著分歧於中國文明的文明,並且有相稱的力量和首要性。中國汗青上隻要春秋戰國期間有與此類似的環境,當時的各國雖不不異,但是文明程度相稱,相互攻戰。中國人現在感遭到是汗青重演,啟事就在此。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