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16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1)

第16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1)[第1頁/共3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在前一章裡,我們已經曉得,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對於名的研討,在發明“超乎形象”的天下方麵,獲得勝利。但是絕大多數人的思惟,都限於“形象以內”,即限於實際天下。他們見到了實際,要都限於“形象以內”,即限於實際天下。他們見到了實際,要表達它也並不困難;他們固然利用名來指實,但是並不自發它們是名。以是到了名家的哲學家開端思考名的本身,這類思惟就標記取進步一大步。思考名,就是思考思惟。它是對於思惟的思惟,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惟。

這類態度,並不需求我對峙說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絕對冇有聯絡,因為這部書裡的確有一些老子的原話。我所要對峙的,隻是說,全部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惟體係不成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的產品。但是為了製止學究氣,往下我甘願用“老子如何如何說”,而不消“《老子》一書如何如何說”,正現在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固然我們完整曉得日既不出又不落。

萬物竄改所遵守的規律中最底子的是“物極必反”。這不是老子的原話,而是中國的成語,它的思惟無疑是來自老子。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和“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意義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子如果向極度生長,這些性子必然竄改成它們的背麵。

固然有萬有,但是隻要一個“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所說的“一”是指“有”。說“道生一”即是說“有”生於“無”。至於“二”、“三”,有很多解釋。但是,說“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能夠隻是即是說萬物生於“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開端。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這構成一條天然規律。以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整天”(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統統這些衝突的說法,隻要瞭解了天然的根基規律,就再也不是衝突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這條規律的普通人看來,它們確切是衝突的,非常好笑的,以是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敷覺得道。”(第四十一章)

《莊子》的《天下》篇說,老子的首要看法是“太一”、“有”、“無”、“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以是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穩定。固然萬物都永久可變,在變,但是萬物竄改所遵守的規律本身穩定。以是《老子》裡的“常”字表示永久穩定的東西,或是能夠以為是定規的東西。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第四十八章)又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