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琴心聞道[第1頁/共5頁]
於九音回身,將牆上掛著的一柄四尺長木劍取下,與“定海”一起置於二人麵前,道:“明白了麼?”
於九音道:“不錯,體為力之本,脈為氣之本。若為己身不能接受之力,其力愈大,傷己愈深;若為己脈不能接受之氣,其氣愈強,傷己愈深。人體力量愈強,己身負荷越大,內力愈強,經脈負荷越大。經脈為人體氣血之通路,竅穴為氣血之所駐,其擴大必有上限,不然體內空間全為經脈竅穴,那裡另有五臟六腑的容身之處呢?這也是多數妙手年青時內力精進迅猛,中年以後難有進境的原因,蓋因竅穴已無空間包容更多內力,經脈亦無有才氣承擔更多內力運轉之負荷。‘’
李岩道:“我見師叔敢不循端方,自行傳授弟子“負天絕雲”,便知師叔行事確切不依常理。”
於九音點頭道:“不錯。但是你須記得,俠以武犯禁此言卻也不虛。若人間端方遵守天道,可懲惡而揚善,人間不平由這端方去撫平,便不需我等行俠義之舉。但是天道不會一成穩定,百年前之端方一定合適百年以後,民氣易變,百年後之民氣也一定為百年前之民氣,小自一門,大至一國,盛極而衰,便是此理。若端方已成禍亂之源,為解人困厄,掃蕩不平,說不得我輩也要犯它一犯,待得人間複又清平,新規已立,我等再去遵循不遲。”
於九音道:“殺人償命,稱心恩仇,可為俠義?”
不待他答覆,接著道:“若荊軻隻是感於燕丹厚待而不吝身刺殺秦王,也不過一個刺客罷了;若荊軻是為了抵擋暴秦而刺殺秦王,其行可稱俠義。畢竟隻是存於故事傳說中的人物,誰也不知他當時心中所想,以是也不能就鑒定俠義與否,你明白了麼?”
於九音道:“古時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可為俠義?”
於九音神采淡然,語氣中卻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儀,又轉首對李岩道:“少年人打動,不知退一步方有海闊天空的事理,不然也不至於鬨出事來,看你們傷勢,以你們的功底,與你們廝鬥之人也好不到那裡去,師長髮明,不免一通懲罰。”
李岩道:“弟子已有所悟。人之所行俠義與否,不能隻看行事之成果,也要看啟事及目標,有堂堂正正之由,有光風霽月之心,可稱俠義!為蕩儘不平,為懲惡揚善,殺人都會中,可為俠義;為一己私利,暴起而傷人,此不配為俠。”
於九音解釋道:“人間是需求端方的,冇有了端方束縛,統統事物將落空次序。水流自高而低乃是天道,以雪山不足之水補東海之不敷;而人道是無私的,越是富有的人越想通過剝奪彆人而使本身更加富有。若端方由聖明之人製定,由聖明之人保護,能夠不足補不敷,使得天道長存。端方是甚麼,每小我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以武功凹凸為端方,則有恃強淩弱;以財產多寡為端方,則有以富欺貧;以權勢凹凸為端方,則有以上欺下。不一而足,長此以往,世風日下,小則大家自危,民生艱钜,大則民不聊生,天下動亂。也有以公道為端方,以道義為端方,以俠義為端方,恃之可蕩不平、揚正氣、君子心、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