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端午[第2頁/共3頁]
影象中端五之時,她隻見過一次父親。
“要不如許好了,我們各挑一個粽子,解開粽子,比比誰的粽葉最長?粽葉長的那人吃剩下的一個,如何?”
“這……要不剩下的粽子我們一人一半?”
“蕭公子,您如何來了?”
“真的是《樂經》!”
白若欽說著便將書拋給海珠,海珠敏捷放下粽子,工緻地接過冊本,些衝動地翻開。
海珠輕咬下唇,儘力地不去響起這些不鎮靜的回想。
深夜之際,握著酒罐,披頭披髮,父親迷跌跌撞撞地走入家門,迷濛地指著欣喜地站起家來她,醉道:“你如何來了?誰要你來?你包了肉粽嗎?誰要吃你的肉粽?!”
每年的端五節,海珠都會包些肉粽,蒸熟以後用殘破的盤子乘上四五枚,安排在那搖搖欲墜的桌子之上。而她則孤傲坐在桌子一旁,望著那些粽子如有所思,直到那熱騰騰的粽子變涼。
那種與生俱來的高雅,即便她落於灰塵當中,也冇法抹去。
沉浸於享用美食中的白若欽底子冇有重視到解粽比賽,當他吃完兩個粽子,滿足的望向海珠之時,才發明蕭寂和海珠皆小口咀嚼,吃相文雅。
端五節又稱為解粽節,便源自這解粽葉比是非的遊戲。
海珠冇法描述她的表情,她隻是怔怔地看著他的父親,淚水充盈眼眶。
白若欽聞言直接拿了兩個,蕭寂則望著剩下的三個粽子:“如許不當。”
“我……”白若欽本想繪聲繪色地描訴他如何尋到《樂經》的過程,偶然間一瞥,望到溫文爾雅肅立於籬笆旁蕭寂之時,他止住了聲音。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樂經》合稱六經,後因為《樂經》失傳,便隻剩五經。
白若欽舉著一本有些陳舊的古籍,晃了晃,歡暢地大喊:“海珠,你看,我找到了!”
“小四,蕭公子,你們都拿兩個吧。”
她是一粒明珠,於這浮塵當中。
“海珠你這麼肥胖,更應當多吃些,我拿一個就好。”
父親……為甚麼會變成如許?
望著初生牛犢、充滿生機地白若欽,蕭寂鼓勵道:“勉之。”
蒲月初五,小漁村。
而後,他氣憤用手臂掃過桌子,那盤肉粽墜落空中。嘩啦一聲,瓷器碎裂。
海珠想不明白,也不想去想。她持續行雲流水地包著粽子,投入的她乃至冇有發明一席青紅色衣袍的蕭寂站立在門前,含笑著凝睇她。
海珠撈起鍋裡煮著的粽葉後,走到小院子裡,哈腰舀起一大勺淨水,倒入淘米筐後洗淨糯米。這一係列平常的行動,產生在她的身上卻有一種文雅的藝術美感。
“好。”海珠點頭。
“蕭公子,海珠家徒四壁,實在冇甚麼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