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乘間投隙[第1頁/共3頁]
“皇族當中有才具者當以此二報酬最,此二人也是皇族當中來往最為密切的朋黨,東安王司馬繇為先帝第三子,世人稱道美鬚髯,性剛毅,有聲望,博學多才,事親孝,居喪儘禮,素有人望。楚王司馬瑋乃先帝第五子,年紀雖輕,但少銳勇敢,多用威刑,人皆俱之。此二王均手握重兵,先帝封此二王一在雲龍門屯兵,一在楚地就藩,就是為了防備朝局之亂,此番入朝,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啊。”
“哼,老夫當年縱橫天下的時候,他們還在孃胎裡冇出來,不過是兩個卑鄙小人,何懼之有。”
文鴦搖點頭。蒯欽抬高聲音:“裴楷年過五旬,三代單傳,膝下隻要一男孫,愛若珍寶,二王遣人密綁其孫,裴楷遍尋無果,二王卻在此時登門拜訪,說裴楷有功於社稷,賢名遠播,二人念其為朝廷勞累半生,實屬不易,已在其故鄉為其置田產莊園,勸其去官歸隱,含飴弄孫,儘享嫡親。裴楷在第二天就接到了村夫快馬報信,說其孫三天前被人蒙麵棄於府門前,裴楷當天便上書稱病請辭了。此事朝臣亦有耳聞,但並無實證,以是隻能不了了之。實則當時參與綁架之人均被滅了口,恰是二王教唆門客歧盛所為,也是這歧盛一次同僚集會中酒後講錯,才露了口風,不過期過境遷,先帝駕崩,也冇有人再去究查了。”
文鴦插言:“此事當時震驚朝野,老夫也有耳聞,不過裴楷在先帝下詔之前稱疾,去官歸鄉,此事最後也不了了之。”
蒯欽故作安慰之態:“文候勿起火,休烈年青,不曉得這段淵源。”本來文鴦的父親文欽在魏國曾任揚州刺史,公元255年,還是魏臣的大將軍司馬師廢魏帝曹芳。毌丘儉和文欽等大臣被司馬師擅榮枯立的行動激憤,遂起兵勤王。不久以後毌丘儉兵敗壽春,文鴦隨父親文欽投降了還未滅亡的吳國。公元257年四月,魏國鎮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司馬昭,吳國號令文欽父子等人入壽春援助。一向打到次年的一月,壽春戰況越來越倒黴,諸葛誕本來就和文欽乾係不好,在告急環境下,又更加猜忌。以是最後,諸葛誕殺了文欽。文鴦和弟弟文虎領兵在小城中,聽到父親死訊,要趕往壽春城為父報仇。但部下的部將不肯跟隨他去報私仇,二人隻好單身去投奔司馬昭,今後今後做了晉臣。
“新君教員衛瓘衛伯玉乃建國重臣,先是克益州平巴蜀而不居功,後又都督平州誹謗北方部族,定邊患而辭先帝授其爵,年高德勳,刻薄謙遜,滿朝同僚愛護。就是如許一個老臣因為獲咎了二人的門客歧盛,二人必欲置衛伯玉於死地,與長史公孫宏同謀,令其上奏衛伯玉有謀反之心,一旦坐實,這但是滅族的大罪啊,僅僅因為意氣之爭就起了這類暴虐的動機,幸虧先帝賢明,冇有聽信讒言,反而斥責二王,併成心奪其兵權,起用臨海侯裴楷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