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1頁/共5頁]
這個戰略可行性很高,但是履行起來,卻頗吃力量。
“大唐太宗,當然不是大家都能做得!”也不曉得哪根筋不對,幾朝幾代就隻曉得順著國君意義說話的馮道,明天卻俄然一變態態,又躬了下身,大聲彌補,“但陛下卻能夠大唐太宗為表率。此生甭說與其比肩,隻要達到其一半,則天下幸甚!”
“朕不是唐太宗!”柴榮內心微怒,皺了皺眉,低聲迴應。
“可不是麼?給契丹百萬,給孟蜀、南唐、幽州一家二三十萬,再加上沿途耗損,差未幾就得兩百萬計。”大將王全斌也是個暴脾氣,衝著馮道及其身邊的人,一邊笑一邊撇嘴,“嗬嗬,從自家百姓頭上刮來,再轉手送將出去。這一進一出,恐怕有些人會吃得滿嘴流油!”
“臣附議,五家伐周,定可將郭氏一族連根誅滅!”樞密副使趙華眼神一亮,判定在張元徵身後表示附和。順勢,還模糊點瞭然張元徵不識數的究竟。
“臣服從!”趙匡胤大步上前見禮,然後接過寺人奉上了紙筆,就開端脫手“記賬!”
唯獨瀛國公馮道,現在還是氣定神閒。見眾文官紛繁低頭看地,笑了笑,朝著唐國公常思悄悄拱手,“唐公,妙手腕,用十萬錢息和百萬不成能收得上來的舊債,逼滿朝文武三緘其口,這筆買賣,絕對合算。”
此話,比先前那句還要過分,頓時,如同滾油中落入了一滴冷水,掀起了狠惡的反應。不但絕大多數文官忍無可忍,乃至連一些武將,也都對王全斌瞋目而視。
兩邊的說法都有事理,相互不能讓步。爭辯來爭辯去,話語中就帶上了炊火味道。此中以楊光義的話,聽起來尤其刺耳。“那劉崇老賊為了奉迎契丹,以戔戔十州之地,每年就要向契丹人上供絹二十萬匹,糧草生鐵無數。逢年過節和契丹賊酋的生日,還得再分外增加一筆貢獻。我大周的邊境是偽漢的七倍不足,想讓拉攏契丹人不出兵,豈不是得破鈔上百萬貫才行?諸君口口聲聲說許以好處,許以好處,這上百萬絹,誰又肯自家掏?還不是要搜刮民脂民膏!”
將世人臉上的神采看在了眼裡,柴榮歎了口氣,將目光再度轉向常思,“唐公,當年你在澤潞兩地放債之舉,乃是為了逼迫處所豪強們就範的權宜之計。朕聽先皇不止一次說過,先皇對此事也非常附和。但是,事情已經疇昔4、五年了,澤潞兩州的城防都已經整飭結束,處所豪強們也冇有力量持續殘民自肥,以是,錢息朕收下,至於本金的債條,你回到任上以後,就一把火全燒了吧!”
澤潞節度使常思有錢,會贏利,這是眾所周知的究竟。常思當年以五百親兵安定澤潞兩州,以高利貸逼迫處所豪強對本身昂首帖耳的創舉,也是獲得了劉知遠的默許,並且令很多文官表示歎服。明天張昭被王全斌擠兌狠了,情急之下去翻常思的舊賬,本來做得就有些負心。而常思決然將高利貸的本錢和利錢都交給國度的行動,更令很多人自慚形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