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第1頁/共4頁]
【第六十五回】將機就機藉機定策·無巧不巧見巧生疑
瑧玉在京中原就聞得此事,暗中令人查問一番,見恰同本身宿世治黃河水患之事暗合,故而心下篤定。當年康熙聖祖在位之時,黃河前後決口四次,大水經海河而上,直逼京畿;且當年河道淤堵,運糧救災船隻難以通行,故而天災又致*,又有贓官貪吏藉機斂財,致得民不聊生。胤禛當日尚為皇子,奉君父之命親至武陟,嚴懲辦河不力之贓官,於邙山腳下開挖引河,變堵為疏,又擇地構築大壩,至此黃河再無水患,為人獎飾。現在聞得聖上扣問,也不虛謙,乃道:“不瞞聖上,臣日前已聽得幾位大人說了此事,又翻閱了卷宗,心下卻已有了些主張;隻是不知成否,尚要到本地見了,纔敢稟告。”
過不幾日便至河南境內,公然聖上頒下一道旨意,令瑧玉薛蜨二人專領治水之事,同本地官員一道整治水患。中有見他二人幼年者,少不得有些驕易之心,麵上卻不敢違拗聖意,隻得口稱萬歲,接了聖旨。又有那一起奸猾之人,欺二人皆是未弱冠之少年,猜想也輕易坦白,是以額手稱慶。一時瑧玉二人侍從聖上至安設之處,往室中說了一回,便往內裡來,一徑往本地官員常日議事之處而去,不過是議論昔日所用何法,今後將有何計,不必贅述。
薛蜨聞言深覺得然,便道:“也是,先教他們歡愉幾日不遲。這治水倒是一刻都不能再等的;況我們一早便動手此事,就是現在拿出章程來,也不為惹眼,還可教人感覺我們勤力。”瑧玉聽他之前幾句,原覺有理;聞得最後一句,倒笑了,乃道:“我們本就勤力,你這話說來,倒像我們常日偷懶似的。”薛蜨聞言,掌不住大笑道:“公然是哥哥,我再不如你的。”兩人又商討一回,定下明日往決口處檢察,便各自睡下,彆無他話。
今上見瑧玉說得胸有成竹,雖道“不知成否”,倒是個已有了成算的風景。如果他報酬此語,定然教人感覺是誇誇奇談,紙上談兵罷了;隻是不知為何,瞧得他神情,卻令人不生疑竇,乃笑道:“胤之原不是誇口之人,現在作此語,定然已是有了奇策。若你能治得了這水患,朕自有封賞。”瑧玉忙笑謝恩,又道:“隻是臣還要同文起商討一回,再來稟報。”今上笑道:“隨你。隻要你能治得這黃河,這裡一乾人等隨你調用。”因往案上鋪紙,寫了一道手諭與他道:“口說無憑,這一道手諭與你作信物。若彆人不平,儘管與他看來。”瑧玉忙拜謝了,收了手諭不提。
聖上聞言,忽地哈哈大笑,連聲讚道:“好,好!公然是少年人的意氣風骨!若天下之少年皆同你二人普通,我大成何愁不興?”如此起家,在房中來回踱了幾步,又道:“你二人儘管罷休去做,是朕教你們去做的;縱有差池,也不必害怕。”本來今上前日聞得暗探來報,當日曾有人見一條人影從行宮牆裡躍出,隻是不知往那邊而去;或許小皇子未死,乃是教此人救了出去,也未可知。今上聞得此言,又見瑧玉之見地氣度遠勝普通少年,更兼模樣生得有似皇後,早有猜疑之意;那日太妃見了瑧玉,卻同今上說他生得像先皇年青時麵孔,更是動了聖上這條心機,乃暗想道:“若說他生得像宛宛,倒也罷了,兩家原是有親;隻是母妃又說他同先皇生得類似,可不怪哉?”因而便留意起來,又尋了先皇畫像來看,愈看愈覺可疑,白天細看瑧玉,卻不見其麵色有異,便猜想他是不曉得的,便想此次定要去同林海求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