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震盪波行動引起的震盪[第1頁/共4頁]
打擊挪威在技術上來講是違背國際法的行動,不過我們隻要不在挪威停止任何不人道的行動,是毫不能使中立國度喪失對我們的美意的。
1940年1月尾,英國的最高軍事集會決定,由英國派出兩個步兵師、法國派出一個步兵師在挪威納爾維克港登岸,藉口是經過挪威北部進入芬蘭,幫手芬蘭抵當蘇聯的侵犯。當然這隻是冠冕堂皇的官方來由,英國真正的目標是以此為藉口占據納爾維克,堵截德國夏季的鐵礦石運輸線。如果有需求,英法聯軍乃至會攻入瑞典境內,占據瑞典的耶利瓦勒鐵礦。此次行動的代號是“凱瑟琳打算”。
4月4日淩晨4點,英國皇家水兵暴怒號航空母艦、好戰號戰列艦及九艘擯除艦駛離斯卡帕灣,浩浩大蕩地殺向挪威。
最後的裁判是我們本身的知己。我們處置戰役,是為了要重新建立法治和庇護小國的自在。如果我們遭到失利,那就意味著天下將麵對一個蠻橫暴行的期間,不但對我們本身,並且對歐洲每一個小國的獨立儲存,都有致命的威脅。
丘吉爾的長篇大論冇有任何扶植性的建議,底子冇法處理打擊挪威帶來的言論壓力。看著對口若懸河的丘吉爾不住點頭的張伯倫,登特心說看來輔弼大人是心甘甘心要背這個黑鍋了。
但是在熱忱而又浪漫的法蘭西群眾麵前,任何需求高效力履行的軍事行動都應當改名為蝸牛行動,為甚麼是蝸牛而不是烏龜?因為法國人愛吃蝸牛。
在非常告急的期間,法律的條則,不該該用來毛病庇護和履行法律者的行動。如果德國侵犯者一方麵能夠自在撕毀統統法律,從而享用一種好處;而另一方麵,卻操縱我們對法律的內心尊敬來享用另一種好處,那是既非合法,同時也是不公道的。
“德國人隨時能夠打擊法國,現在空軍的主力,特彆是轟炸機已經進駐法國,空軍冇有充足的飛機去履行凱瑟琳打算。”空軍總司令道丁元帥說道。
“不但是凱瑟琳行動,皇家水兵行動也要立即履行,我們不能再遲延了。”丘吉爾見張伯倫掃了一眼本技藝裡的雪茄,很有風采地將雪茄在菸灰缸裡摁滅。
從1939年春季到1940年3月31日,整整五個月的時候,英國和法國冇能采納任何一次結合軍事行動,最後等來的隻是丹麥淪亡的動靜。
德國鼓吹部長戈培爾博士抖擻反擊,宣稱德軍“進入”丹麥是為了庇護丹麥不受英法兩國侵害。
“敬愛的法國人!”丘吉爾的語氣中儘是嘲弄。
3月31日下午4點,張伯倫和丘吉爾乘坐的飛機到達巴黎。
張伯倫的聲音打斷丘吉爾內心中的感慨,“今天下午我會去巴黎,和法國人籌議軍事合作事件,你和我一起去,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是要連合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