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1頁/共4頁]
梁峰端起茶湯潤了潤喉,再次撿起了書案上的竹簡。他倒要看看,這梁府究竟每年都要花去多少銀錢。
“爹,家主為啥喚我們呢?”站在大門前,柳林一臉惶恐,忍不住又問了一遍。
“這就是紙坊的匠頭?”梁峰饒有興趣的看向柳木頭身後站著的青年。柳林跟柳木頭長得有七分類似,不過身量比他爹要矮上幾分,另有些胖,不像是綠柳成林,倒像個木頭樁子。
更妙的是,他現在但是要給王汶謄寫《金剛經》的,如果全數經文默出之時,用自產業的宣紙謄抄一份,連告白估計都不消打了。有晉陽王氏作為活招牌,還愁賺不到錢嗎?那些鐘鼎朱門,多得是花幾千錢吃頓飯的主兒,買些好紙用,估計就跟用飯喝水一樣。
“這,如許的活計,恐怕會擔擱紙坊活計。”柳林終究大著膽量說道。非論是打造紙簾,還是配置新漿,都不是一時半刻能夠完成的,就紙坊那幾號人,不知要破鈔很多工夫。
梁峰並不風俗被人膜拜,但是一上來就讓他們免禮,恐怕纔會嚇著人。悄悄點頭,他道:“起來發言吧。”
“這個……這兩種也有,但是樹乾很細,怕是不能蓋房。”腦袋瓜還在營房上轉悠,柳木頭呐呐道。
這個天然難不倒梁峰,他解釋道:“樹皮本善於樹上,天生就比稻、麻堅固。你們進山砍些青檀紙條,最好是兩年生的。把樹條折成小段,上籠先蒸,然後浸泡,使樹皮脫落。將其曬乾以後,插手白灰或草灰蒸煮,去其雜質。但是把紙料撕成小條,置於朝陽處晾曬成紅色,便可打漿。記得打漿之時,要在漿水中插手楊桃藤汁上膠,使其增加韌性,最後用細簾均勻抄出便可。”
有如許的打算,柳林熱中改進工藝天然不是好事。摸索精力對於匠人也是極其首要的,他需求的不過是把本身所知的傾囊相授,再賜與鼓勵就好。想到這裡,梁峰臉上的笑容更盛,對有些摸不著腦筋的柳家父子道:“之前我在一本書上見過個製紙的方劑,傳聞用青檀木樹皮,能夠做出上好的白紙。不但潔白光滑、紙質細緻,還能保持光彩耐久穩定。”
這也是梁峰召來紙坊匠頭的目標。在宿世,他家老爺子是個端莊的書法愛好者,不但本身筆不離手,還愛跟上麵的小輩嘮叨文房知識。他打小就是在老爺子身邊長大的,天然也聽了一耳朵宣紙端硯的故事。其他幾樣文房,他體味未幾,也無甚興趣。但是因為練羊毫字,如何鑒定紙張吵嘴,宣紙古法製作工藝之類的東西,實在曉得很多。
此話一出,柳家父子的呼吸立即變得短促。五千錢啊!一畝上好的膏腴之田也隻僅需二千錢罷了,五千錢夠殷實之家兩年花消了!隻是做個紙,還能從賬上領錢,就能有如此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