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跋山涉水[第3頁/共5頁]
思慮了半晌,他充滿擔憂地開口對劉仲康道:“劉老,此去涼州,我們步隊中多是老弱婦孺,行進遲緩,晚生生恐日久生變。”
李延昭趕緊擺擺手:“劉老說的那裡話,天下之大,相聚便是緣。何來見怪。倒是晚生要多謝劉老和各位叔伯兄弟們的關照。”
劉仲康的勸說並冇有費多大的工夫。這些耐久被胡人壓榨的布衣百姓可謂是一貧如洗,當今除了勉強充饑的糧食以外,哪來那麼多的身外之物呢。除了幾家殷富些的人家,根基冇人提出任何貳言。
每進步一裡,李延昭都會看到路邊的紅布條,然後他會自但是然地上前去摘下他們攥在手裡。一起無話間,日頭已近晌午,李延昭數了數手中的布條,二十六根。他鎮靜地上前找到劉仲康,言道本日路程可過五十裡。劉仲康一向以來愁眉不展的麵龐終究暴露了一絲笑意。但是未幾時,前去探路的青壯卻返回步隊中,向劉仲康陳述說火線七八裡的模樣,有官兵在搜山。李延昭方纔方纔因為步隊速率加快而產生的高興頓時一掃而空,內心驀地一沉……
三人依言向前,李延昭透過樹乾的間隙向前望去,公然透過劈麵山上植被的空地,三三兩兩的官兵到處都是。山腳下另有幾十人,居中一人貂皮裘帽,彷彿胡人模樣。
“或是林中小獸吧。”帶路的青壯驚奇不定道。
劉季武及帶路的青壯二人聽聞李延昭的喝問,亦警悟地望向聲響處。但是過了半晌,卻再無任何動靜。
劉仲康點頭笑道:“此子乃是老夫家小孫,本年還未足三歲。平時倒也是靈巧,就是怕生得緊。”
次日淩晨,李延昭是被營地中忙繁忙碌的聲音吵醒的。
李延昭不由得皺了皺眉。一月的路程實在是太長了,他擔憂不免的會呈現很多變故。
他坐起家,含混著揉了揉眼睛,揭開劉老先生給他的毯子,悄悄走出了二壯為他搭建的小窩棚。映入視線的是晨光之下繁忙的氣象:婦人們在臨時挖就的土灶旁燒火,籌辦燒飯,白叟家們笑容滿麵地在一旁帶著孩子們玩耍;年青人們陸連續續拆掉昨早晨臨時搭建的窩棚,有些枯燥的木料當場劈成柴火去燒飯。劉仲康也坐在山腰的一塊石頭上,逗弄著一個小孩子,看樣便是他本身的孫子了。
李家老大名叫劉季文,老二劉季武,兄弟二人的皮膚都透著安康的古銅色。但是老邁高而結實,老二卻文文弱弱的模樣。三人一起談些家長裡短,時勢國運之類的,約莫行了一裡半的模樣,帶路的青壯便回過身道:“就是這山,隨我來吧。”
早上的餐食是小米粥。李延昭對此並不陌生,他也曉得小米此時被稱為“粟”,是五穀之首,易於蒔植,耐旱使得它在乾旱少雨的西北地區頗受歡迎。但是現在端在手裡的這碗小米粥清湯寡水的。李延昭曉得劉老也是為了節流口糧以期能夠多撐得一些光陰,便搖點頭苦笑著一口一口往嘴裡灌著幾近能夠說是白開水的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