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亂世,須用重典[第2頁/共3頁]
二人行了約有一刻,方纔來郡守府前。朱元璋昂首望去,隻見附院占地約有十餘畝,一堵高牆護越於其外,隱住了其內的風景。巍峨朱門上懸一塊大匾,上書‘九江郡守府’。一王謝吏站在門前,成心偶然瞄了二人一眼,便扭過甚去。
“若非是贓官貪吏與豪強之禍,僅憑一場大旱,何至於此”,朱元璋握拳想到。
“兄台所料不差,饑荒之景一時不竭,郡中也恐有危亂,太守大人已命我等熬米賑災,且找尋善力之士歸入郡兵當中,以作防備,兄台有高誌,有智善力者可為軍官。我必代為舉薦”,小吏拱了拱手,做出請狀。
朱元璋拱手還以謝禮,以袖諱飾目中似笑非笑之情,也不言語,隨他而行。
朱元璋見他摸索之意已露,淡笑而應說道:“少小離家隨叔父往陳國遊學,已有七八年,略通文墨之道,不過非某誇言,一郡之校尉典軍,某亦可擔負,出不得半點差來”。
黃巾叛逆雖盛況非常,但漢室畢竟承四百載之聲望,非一擊可滅。遙比前年以後,蒙元奴役中國之時,殘暴無度,但是從白蓮叛逆到大明之立,卻也曆經十幾餘載。紅巾軍叛逆其興有七年之久,而黃巾軍卻在短短數月間敗亡,雖有二次鼓起之時,卻不過燎原餘燼罷了。
固然朱元璋將漢末諸雄視若無物,但若再以一介白身,崛起於漢末,亦是千難萬難之事。
“此郡官吏,儘當剝皮充草!”,朱元璋狠狠想到。
“賢兄既誠懇為我引見,你我兄弟又何必拘禮分席”,朱元璋見他如此,慨然說道,起家魚膾盛入一盤,和席為一,又將小吏按身坐下,本身坐於劈麵。
朱元璋心機迷惑走向前去,隻見數口大鍋中穀米清楚可見,粒米可數,這般粥水隻怕不過是浣洗下腸胃罷了,如何能充饑?鍋外卻密密麻麻人群長隊,怕是有千餘之數,隻求一口清湯苟延殘喘。
真是莫大的諷刺。
眼下漢末之勢,前後黃巾叛逆,後有諸侯亂戰,若論晉升之速,莫過於投身行伍。隻要一二郡之地,或統領三千兵卒,便可呼喚,但得一二‘六公爵’之助,本身亦可有臂可使,有智互助,於這亂世中安身不敗之地。
“我姓朱名元璋,乃是鐘離鳳陽人士,避禍至此,欲投身行伍”,朱元璋瞧他模樣似是郡中小吏,出言查問,心中早已想好說辭,拱了拱手,不卑不吭說道。
“城中亦不好過”,小吏隨他同業,見狀略有難堪說道。
城中人影淡薄,不見郡治應有之象,不過猜想此是災年之景,也是理所該當。偶爾有行人在城中走動,朱元璋瞥了一眼,隻見其人麵色略白,另有赤色,行進間雙腿有力,一身仆裝沾塵泛舊,似是大戶家庭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