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漢宋對兵 雞籠山潘楊結怨(四)[第3頁/共4頁]
不忘。但是,昏庸無能的劉繼元終究服從趙遂的鼓惑,把本身削貶出朝,當了一個應州火塘關的空頭刺使……
“一言難儘哪!”王懷收起笑容,一說端莊事陰雲就鎖上了眉頭:“老哥哥傳聞了嗎?那宋王趙光義撕毀和約,又來兵困太原,侵犯河東……朝中出兵交戰,俱已敗陣,現在已無將可派,漢王陛下也焦炙萬分。王某是奉了聖旨來宣老哥哥發兵救駕哪!”
這五郎名楊訓字延德,年二十三歲,生得圓圓的臉龐,濃眉大眼,身長八尺,虎背熊腰,蹬一雙鐵鞋,著一領綠色箭袖戰袍;那六郎名楊景字延昭,年二十一歲,長得英眉俊目,麵如滿月,身長九尺,玉樹臨風,蹬一雙薄底塊靴,著一領紅色箭袖戰袍;哥倆兒一麵叫著“王叔叔!”一麵推金山倒玉柱拜倒在王懷身前,把個王懷歡暢地一手拉起一個,一邊不錯眸子地當本相看和察看,一邊不開口地誇獎:
曉得該著本身發言了:
“三年前,我們楊家出兵幫著漢王陛下打退了趙匡胤,給河東贏來了
楊繼業接過死麅仔細心察看了半晌,點頭否定道:“說他們技藝超群,還勉強行得通,但要說是神箭手,那可就差太遠了!”他向兩個兒子指導道:“你們看,五郎這支箭射在麅子的後腿上,偏一點兒就會走空。箭頭呢,穿出來幾近半尺,狠!確切夠狠!但不算準!”
楊繼業擺擺手:“本身兄弟,莫要太謙。”把神采一正,又問:“賢弟方纔說甚麼來應州辦事,敢問是甚麼大事啊?”
這是一個東西狹長周遭不敷五裡距應州大漠頓飯可即又略顯瘠薄的小寨。楊繼業本籍原在麟州府的神木縣,二十歲投奔劉均後因軍功累累被封邑在應州,以後便在火塘寨定居。風趣的是,這裡靠近遼國地區,遼人兵馬經常到這裡騷擾、打劫,楊繼業也就經常對他們施以武裝的對抗。對抗了幾十年,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無數,遼軍就是攻不進這個不起眼的山村小寨。久而久之,敵我兩邊都把火塘寨叫成了火塘關!
另一個矮矮胖胖的仆人也接過話頭嘉獎道:“五公子、六公子技藝超群,就連七公子也是好樣的!每一次出來打獵,他們射到的獐子、黃羊和野兔都比彆人多好幾倍,人家都誇咱楊家幾個公子爺是神箭手呢!”
“五弟、六弟,先不忙辯論,聽四哥說兩句……”
而這兩援助兵的到來,卻大大地鼓起了漢王劉繼元的士氣,亡國憂愁一掃而儘,稱霸野心驀地又起。他在南門城頭上同時召見了楊繼業和遼將耶律沙,先賜下禦酒、禦膳,安撫犒勞一番,又收回了不成一世的咄咄軍令:“繼業仁兄!耶律大統領!爾等神兵來援,孤可高枕無憂矣!望爾劃一心合力,儘快把趙光義叔侄一舉全殲!誰若拿得下汴梁城,孤就犒賞誰黃金一萬兩!保他長生永久享不儘繁華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