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曆史人物蔣光鼐簡介[第5頁/共9頁]
書中汗青人物蔣光鼐簡介
1909年,蔣光鼐自陸軍小學畢業,升入南京第四陸軍中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策動叛逆的動靜傳到南京後,南京第四陸軍中學的聯盟會會員們當即籌辦起事。因校方藏匿兵器,門生們以為赤手空拳難於勝利,遂決定到武昌插手叛逆步隊。蔣光鼐、李章達、袁煦圻、張廷輔及江蘇陸軍小學的陳果夫等在第一批,由陳銘樞帶隊,於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報到。他們被編為中心第二敢死隊,第二天即插手了漢口龍王廟的登岸作戰,得勝後撤回武昌。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策動反共清黨行動,隨即在南京建立百姓當局,構成寧漢對峙的局麵。同年7月,11軍奉武漢百姓當局號令,自武漢東下,討伐蔣介石,葉挺率第24師為前鋒。蔡廷鍇師歸葉挺批示,達到南昌後,插手由中amp;#8226;共帶領的“八一起義”。但在叛逆兵隊南下廣東時,蔡廷鍇率部行軍到進賢就離開叛逆步隊,並將師裡的gcd員全數斥逐,派兵護送他們安然分開。蔡廷鍇率部達到鉛山縣河口鎮,靜觀竄改。
1913年6月,江西李烈鈞籌辦討袁的動靜奧妙傳到保定軍校,蔣光鼐與同窗張廷輔、季方等30多人決然分開黌舍,奔赴江西。李烈鈞就任討袁軍總司令,通電天下,討伐袁世凱,正式翻開“二次反動”的序幕。李烈鈞委派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蔣光鼐為右翼軍司令部少校參謀。討袁軍因寡不敵眾,被袁軍擊潰,蔣光鼐與同窗張廷輔隨一群潰兵沿巷子退入福建,曆儘艱苦達到福州,又乘船到上海。1913年底,他與張廷輔通過乾係,在一艘開往長崎的貨輪上充當鍋爐工,安然到達日本。
投身辛亥反動
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因約法之爭,扣押了gmd元老胡漢民。胡漢民派係與汪精衛及桂係合作反蔣,在廣州另行建立百姓當局,構成寧、粵對峙局麵。在得知日本在東北策動“九amp;#8226;一八事件”後,陳銘樞力主同一對外,出麵調劑寧、粵兩邊衝突。作為兩邊合作的中間人,陳被任命為京滬衛戍司令長官,19路軍也應粵方要求調到南京、上海一帶,以保障粵方代表的安然。
在武漢稍事休整,蔣光鼐受命與張發奎率軍援助江西南潯,在馬回嶺、德安一線大敗孫傳芳軍主力,穩定了戰局。同年11月,第4軍第10師擴編為第11軍,陳銘樞升任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戴戟為24師師長,蔡廷鍇為副師長。
同年底,張發奎聯桂反蔣,進逼廣州,發作第二次粵桂戰役。蔣光鼐任右翼軍批示,擊退張、桂聯軍,並乘勝追擊到廣西梧州。1930年2月,張發奎率軍再度入粵,駐守梧州的蔣光鼐則率部進逼位於廣西的桂軍黃紹竑部,迫使黃向張發奎求援,使張自廣東回師。兩邊在北流展開苦戰,蔣光鼐批示恰當,經數度幾次,終獲得此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