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雒陽見聞5[第3頁/共3頁]
“黨人清議,雖雲以德訂交,所行皆有大義為導向。但此中亦不乏士子儒生以利厚而比,或以名高相求。同則譽廣,異則毀深,朝有兩端之議,家有不協之論。本朝之初,馬伏波警告子侄時曾言‘龍伯高渾厚周慎,謙約儉仆,廉私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肯汝曹效也。’元善可知此言何哉?”
可惜太門生清議朝政,規戒弊端的盛況已經跟著黨錮之禍煙消雲散,鴻京都學厥後居上,作為寺人與黨人的太學相對抗的產品富麗退場,諸多鴻京都學中憑藉寺人的士子學成辭賦書畫以後,就被外放到了處所出任刺史、郡守之職,權勢熾熱一時,但現在也跟著寺人一派的儘數被滅而走向式微。
太門生的清議早在前漢之時,就已經有了,其間以太門生王鹹舉幡聚眾、攔道丞相車架請願、詣闕上書,救援被下獄問罪的司隸校尉的鮑宣最為著名。而到了本朝,太門生參與朝政,纔是真正的暢旺之季。特彆是到了桓、靈二帝之時,太門生的活動飛騰迭起,並且一次比一次強大。
如桓帝之時,冀州刺史朱穆打擊寺人權貴,被寺人構陷,問罪下獄,時為太門生魁首的劉陶就帶領著數千太門生、士人詣闕上書,大聲指責寺人個人的罪過,讚美朱穆出以憂國之心和誌在清除奸惡的態度,表示浩繁太門生、士人情願代替朱穆服刑勞作,如此陣容之下,桓帝固然心中不滿,但礙於言論壓力,不得不赦免了朱穆。再到周良所言的太門生張鳳等人詣闕上書,勝利救援皇甫嵩一事,直到最後,黨錮之禍複興,年過八旬的陳蕃聞訊,率太尉府僚及太門生數十人拔刀劍突入承明門,宣稱要清君側,儘數被捕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