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南嶺·常家大院[第2頁/共3頁]
在村民的指導下,早放了寺南嶺的村廟,隻是廟門舒展著,隻能看到內裡一棵高大的老樹。門前亂石橫陳,兩塊門墩石上有些恍惚不清的雕花。四周向一家老鄉打問,想曉得這是不是寺南嶺的“寺”。一名五十多歲的村婦,胖胖的身材,肉泡眼皮,攆狗似的說:“不管你們是乾甚的,我們都不歡迎,出去,出去,彆出去。”
問不出多少情由,多少有點絕望,和常家先人告彆了,在村裡持續隨便轉悠,冷不防衝過四五隻大狗,狂吠著包抄了上來。正在鎮靜失措間,聽得有人在背後大聲呼喊,呼喊罷對我們說:“不怕,都是些看羊的狗,不咬人。”狗們不再做打擊狀,不甘心腸跟著仆人走了,一邊走一邊不甘地轉頭張望。
世人聽得嗬嗬笑起來,說他們是在村裡的蘑菇出產基地打工,以是冇有走。就在他們蹲著的不遠處,有一個掛牌的蘑菇出產加工廠,這個加工廠同時也是村委辦公地點地,門口掛著很多牌子,包括了一個村莊統統的職能部分,包含民兵連。人們奉告我說,這個村莊的人多數姓許,也有姓常的。姓常的是當年的有錢人,村裡另有常家三進院的老屋子,不過冇有甚麼人了。
門裡走出來一名端著飯碗的村婦,問我們:“找誰?”我說:“不找誰,看看你們的老屋子。”問他們知不曉得常家的先人是做甚麼的,女人答覆說:“我們不太清楚。聽上輩人說,彷彿是當過一任偽縣長。這屋子是‘土改’的時候分給我們家的,之前的事情都也不曉得些甚了。”說著話,從對門出來一名六十開外的村民,臉頰肥胖,五短身材,神采馴良,穿戴一件藍滌卡的中山裝,手裡端著一碗麪條吃得吸溜吸溜,邊吃邊對我說:“彆看常家是有錢人,但是對老百姓好,積德積善的事情做了很多。村上有誰家過不去了,隻要找到門上來,都會幫忙。家裡有了打石頭、鑿磨的活兒,都叫村裡的貧民來做,讓他們掙點錢養家餬口。”
常家先人奉告我說,她現在住的這串院子,是常家當年的堆棧,是她祖奶奶出嫁時候的陪嫁,“土改”的時候,常家的房地產分給了貧下中農,常家就住到堆棧裡來了。我細心看了看屋子的佈局,倒也廣大健壯,卻冇有任何藝術裝點,平常風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