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龕村[第1頁/共2頁]
緊靠炕的一頭,有一灶石頭砌的火爐,爐台上放著一碗黃澄澄的小米,火爐裡燒著劈柴,火勢正旺,紅紅的火苗竄上躥下,冒著一股木料的香氣。灶旁殘破的土牆上掛著些常用的瓢勺鍋鏟。白叟正在燒飯,揭開鍋蓋看了看,鍋裡煮著半鍋土豆。土豆熬小米稠粥,是趙年榮的午餐,他說這鍋飯要吃兩三頓。
家屬是在汗青長河中漂流的船隻,船上的搭客就是一家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堂兄堂弟、伯父伯母、表哥表嫂是一個家屬的不成或缺的成員。家屬是社會的天然形狀,是合情公道符合天然大道的存在情勢,是以疇前移民是一個家屬一個家屬地移,因而纔會有高家溝、李家村、張家峁。現在村民們搬家去到那裡誰也說不清了,各家屬的後嗣們就此完整打散。官方的族譜家譜多數燒燬,姓氏廟號大多無據可查,村落的宗祠家廟也根基消逝,加上獨生後代等身分,關於“家屬”的“族”也正在或已經崩潰,今後的社會或許會有“家”無“族”,與“家屬”相乾的傳統文明將是以完整喪失。
一隻烏鴉沉著地落在木質的電線杆上,呱呱地叫了幾聲,看到我的舉起鏡頭,撲閃著翅膀飛走了。
來到了趙年榮家,隻見搖搖欲墜的房屋破敗到幾近隻剩了間架。滿院子瘋長著荒草,荒草中立著一個鍋狀的電視領受天線。趙年榮家裡有鄰村一名孤寡白叟來串門,場麵比我設想的要熱烈一點。兩位白叟抽著煙,滿屋裡煙氣騰騰。
後龕村獨一的村民叫趙年榮,六十多歲,因腿部殘疾畢生未娶,一向和母親相依為命。去大哥母親歸天,剩了他一人靠當局的佈施度日。
從趙年榮的院子裡走出來,在大峽穀的拐彎處,有一口天然水井,實在那是一個山泉的泉眼,這個泉眼的水旱不減澇不增。趙年榮拖著一條殘疾的腿,每日要到這眼井上來取水。
拐疇昔,與趙年榮的屋子相對的處所,有一座廢墟,廢墟邊上龐大的核桃樹遮天蔽日,四周散種著一些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樹。那份韻致恰是陶淵明《歸故鄉居》一詩中的景象:“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隻是不見了“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在公路的兩邊,一邊是原村委的行政辦公場合,一邊曾是各種小賣部,現在人去屋空,冷冷僻清。牆上寫著“打算生養利國利民”的大標語還是奪目。村務公開欄裡張貼著一個村民因私行燃燒被責令寫的查抄還是清楚可辨。衛生所的招貼很奪目,門口有中國挪動的告白。想必當年這裡曾是後龕村政治經濟文明的中間,應當是周遭一帶最熱烈的處所。現在,統統的房屋全數被燒燬了,人去屋空,四週一片沉著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