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自請為質[第2頁/共3頁]
李恪當著朝中眾臣的麵,舉頭立於殿下,朗聲回道:“兒臣不止是父皇之子,更是大唐皇子,國之親王,自當大唐而生,而大唐而死。兒臣為國為民、為君為父,戔戔為質,何談一個‘苦’字。”
“兒臣願為父皇分憂,自請為質,前去突厥,還望父皇允準。”
“恪兒免禮,快快起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李世民當即抬手道。
李恪雖兩世為人,可統共不過二十餘年,本日李恪發明,他底子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在他有才氣挽救他們的時候,他冇有體例安然地冷眼旁觀著這統統,他總感覺本身應當做些甚麼。
論長幼,論嫡庶,論親疏,如何論,最後最有能夠被遣為質子的都是李恪。
怕,他當然怕,乃至他比任何人都怕,兩世為人,他對滅亡有著天生的驚駭,而此去突厥為質,存亡難卜,他如何不怕。
因為在李恪的眼中,渭水之盟終將議定,突厥雄師終將退去,而再過幾年,待大唐北伐,現在不成一世的突厥也終將臣服於大唐武威之下,這統統在李恪的眼中彷彿都是順其天然的,可就在本日,李恪在佈政坊看到那群自涇陽而來的災黎時,他才曉得,本來統統都不是必定的。實際遠遠不是史乘上那般簡樸和生冷,背後那是無數條性命。
李恪怕死嗎?
李恪回道:“兒臣此前從未涉朝政,自不知國事,但兒臣曉得,本日之戰大唐打不得,若以兒臣一人之軀,能換得大唐療攝生息之機,又有何不成。”
“謝父皇。”李恪站起家子,謝道。
自打李恪呈現在崇仁殿內,滿朝文武的眼睛就冇有分開過李恪。能站在這裡,他們都是聰明人,他們當然曉得李恪這個時候來意味著甚麼,可就當這句話自李恪的口中親口說出時,他們還是不免讚歎。
李恪的話,一下子說到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
李世民看著立於殿下,尚且是孩童模樣的李恪,眼眶微燙,心中不忍道:“兩邦交兵,自幼父皇和文武大臣主持大局,要你一個沖弱孩童摻雜甚麼。”
八歲皇子,便有如此見地和氣度,縱比古之賢王,亦有過之。
在李世民的身後,中書舍人顏師古手持筆墨,在天子起居注中濃墨重彩地寫了一筆,李恪請纓為質之事於此載入青史。
留在大唐,哪怕隻是一個庶子,他也是高貴的皇子,當朝親王,繁華繁華用之不儘,可如果去了漠北,存亡尚且不在本技藝中,更遑論其他了。
李世民壓抑著心中的猜想,問道:“此時正該是你讀書的時候,你來此見朕所為何事?”
當李恪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全部大殿中頓時響起了一陣讚歎聲。
既擺佈躲不過,家國大義之前,李恪又何妨請纓?
【書友福利】看書便可得現金or點幣,另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存眷vx公家號【書友大本營】可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