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勾當(四)[第1頁/共4頁]
正說間,帳外龐勁明求見,趙當世笑笑道:“說曹操曹操到。”
何可畏道:“三日前襄藩糧草的最後批已到位,借的是襄陽大米商沈家和蔣家的幌子,旁人看不出端倪。幾個批次點計統共糧草未幾很多五萬石。除了播種外支撐我營至下次收成,綽綽不足。”趙營需銀三萬石,但趙當世與襄藩最後議定的額數是五萬石,多出甚多,趙營的糧荒題目頓解。
趙當世想想道:“若如此,倒是蹊蹺。一個強大男人,怎會平空消逝。”
趙當世沉默很久,帳內沉寂無聲,帳外暴雨如傾。
此中一個灰衣男人哆顫抖嗦道:“小人是回營……回營小管隊。”
何可畏點頭道:“部屬也是這麼想的。要買那些鳥銃,必須找其中間人擔待,部屬拿不定主張,故而向主公叨教。”
何可畏身為趙營外務使,負擔榷商的職責,天然會將棗陽縣商海明裡暗裡、黑道白道的渠道都摸個門清兒。褚犀地這些黑貨上不了檯麵,知者甚少,卻也逃不過他的重視。
時至本日,這批軍資中的大部分已經被褚犀地操縱各種渠道售出,唯餘鳥銃三千支及火藥鉛子多少仍然滯留在庫。
及龐勁明出去,聽了孟敖曹之事,乃道:“此事包在部屬身上。三日以內,必給主公、韓統製一個交代。”說完,神采一變道,“主公,抓到三個細作。”
趙當世呼口氣道:“我馬上找老龐,讓他撒出些人手,出去找找。有老龐在,即使一隻螞蚱也能從地盤翻出來,老孟必不在話下。”
早前,趙當世與陸樸一參議過研製新式火槍火炮的事件,但結論是對於目前狀況的趙營而言為時髦早。創新難,仿造或做些藐小的改進卻不難。當下連張獻忠在火器這一範疇的草台班子都已做到自產最簡樸的三眼銃,趙營悉心極力這麼久,如何能甘於下風。
這三千支鳥銃本是四年前估計運送給舊援剿總兵鄧玘、參將楊遇春等部的軍資之一,但當運至棗陽縣時,先是楊遇春中伏戰歿,鄧玘也因為兵變墜牆而亡,這批軍資隨即便押在了縣內未動。而後雖有秦翼明接辦鄧玘餘部,但不明環境,忽視了這些。時任棗陽縣戶房算手的褚犀地趁機操縱職務之便,與縣中六房胥吏勾搭,併吞了暫充入縣庫的這批軍資。
韓袞道:“老孟人雖鹵莽,但辦起事來從不含混。我原讓他今晨述職,他縱有事纏身,亦無能夠不聲不響的。”
“李太師”便是萬曆朝名將李化龍。李化龍雖進士出身,但善於戎政。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叛於播州,李化龍總督湖廣、四川、貴州等地軍務併兼任四川巡撫。播州叛軍悍猛無前卻武備掉隊,總掌全域性李化龍以“播賊無火器,攻之須用火器”,要求相乾各省悉心籌劃、多方製造火器。先是四川都司及成都十二州府前後開設製局研造火器,貴州、湖廣等地也隨後抓緊生長。特彆在湖廣,李化龍唆使“軍中操縱,必須火器”,督催湖北有關方麵“應委慣造員役,不分晝宵,多方製造”,似武昌、襄陽、江陵、荊州等處皆加設分局以供軍需。播州之亂安定後,這些軍火火藥局裁撤了一些,但仍然有很多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