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節 對付朱珪的武器[第2頁/共3頁]
以是粵海關監督跟和珅的乾係是非常密切的,他們傳出來的關於和珅的動靜,有必然的可靠性。
另有一個故事,朱珪在任山西佈政使的時候時,跟本地的陽曲縣令吳重光是“筆墨之交”,倆人相互賞識對方的文采。朱珪奉旨進京,卻冇有川資,因而找吳重光,手拿借單,說“我奉召入京,可囊中空空,需盤費二百兩,矗立字據向你借用。”
廣州那麼多達官權貴,很多都是從小在北京的權貴圈子張大的,他們動靜通達,最首要的是他們跟和珅很熟諳,特彆是粵海關,這個機構的確就是和珅的禁臠。
因而和珅將手劄內容奉告了乾隆,並警告乾隆說天子“欲市恩於徒弟”,乾隆就擔憂天子勾搭朝臣,會把他這個太上皇架空,立即就改了主張,分歧意將朱珪調回了。
這類人物,仕進不求財,出淤泥而不染,還能與人友愛同事,做事有原則,不會出錯,不會留下把柄,而他又是帝師,還能讓天子恭敬,政治資本無與倫比。
想到和珅曾經在往上攀爬的門路上,鬥倒的那些大臣,周琅俄然感覺他有了對於朱珪的兵器。
海關監督是外務府直接任命的,不通過和珅,冇人能獲得這個職位。而當了海關監督的權貴,除了為了職位費錢辦理以外,每年還要向和珅報效。當然這個報效的大頭,是進入外務府,等因而報效皇上,可必然會顛末和珅的手,如果說和珅不會從中剝上一層皮,恐怕冇人會信,粵海關每年的這筆報效銀,傳聞不下100萬兩。
彆說能當海關監督的都是和珅承認的親信,就算不是親信,每年給和珅送一百萬兩的報效,也結婚信了。
過於詳細和隱蔽的資訊周琅不成能彙集的到,但關於朱珪身上的一些典範故事,在福州城裡找一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師爺或者老吏就能探聽到。
因為朱珪讓本身頭疼了,周琅就開端當真研討這個敵手,開端彙集此人的資訊。
因為成為天子身邊的紅人,辦理清朝財務,還身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職銜,和珅權傾朝野把持滿清朝政已經有二十年,他是皇親,就算乾隆死了,他仍然職位高貴,有能夠持續身居高位,並且和珅在嘉慶即位之前就已經開端湊趣嘉慶,他比統統人都更早曉得乾隆立嘉慶為太子的內幕,而嘉慶在韜光養晦的戰略下,對和珅一項友愛,大多數官員都曉得嘉慶天子跟乾隆一樣正視和珅的事情。
傳聞當年和珅就是因為看到朱珪身上的可駭之處,纔在朱珪隻教誨了嘉慶四年以後,就鼓動乾隆把朱珪外放到福建做學政去了。另有傳言說,年初嘉慶即位以後,試圖把朱珪從廣東召回本身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