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煮鹽[第2頁/共4頁]
“這鍋將近煮好了吧?”
要贍養九個孩子,這趙黑山家裡的日子可想而知了,更加關頭的是趙黑山家裡僅僅隻要2畝地,底子就不敷贍養一家人。
“黑山叔~”
“我們不是灶戶,按理來講我們是不能煮鹽的,但是背景吃山靠水吃水,我們不煮鹽的話都要餓死,這抽水也不滿是給唐老爺的,他需求和縣老爺這邊打好乾係,讓上頭對我們煮鹽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劉晉笑了笑搖點頭,接著走了疇昔細心的看了起來。
還冇有到海邊,一股海風和海腥味就劈麵而來,遠遠的還能夠看到一道道升騰而起的煙,聞到一股草木之類燃燒的煙塵味。
“燒秸稈?”
劉晉細心的看著這處煮鹽的處所,全部煮鹽的處所背靠著海邊的小山,沿著小山建立上百個煮鹽的灶台,此時有一半的灶台都在繁忙不斷。
“這唐老爺的事情是你能夠說道的,彆到時候如何死的都不曉得,不知天高地厚。”
“這是粗鹽?”
“晉哥兒~”
“又是這該死的戶役軌製!”
“才幾文?”
“5斤應當冇有,4斤應當少不了。”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有些無法的搖點頭,彆看這一鍋能夠煮4斤鹽出來,但實在賺的錢很少、很少。
下河屯的村民因為不是灶戶,所以是不能煮鹽的,但任何的軌製都是人去履行的,隻要父母官不去管,天然也便能夠去煮鹽了,這唐老爺因為鄉裡有頭有臉的人,以是賣力和縣老爺這邊聯絡,銀子給足了,天然也就冇人管了。
明初鑄大錢“大中通寶”,4文便能夠換1錢銀子。今後的天子鍛造的銅錢按官方規定是7文折銀1分,70文才折銀1錢,而官方盜鑄的劣錢乃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氣兌換一分銀子。
劉晉細心的看著鍋內裡的鹽,這鹽和後代吃的鹽有很大的辨彆。
“有幾文就算不錯了,起碼能夠有口飯吃。”
記得本身就看過一本汗青小說,作者就細心的查閱過明朝時候各種物價的程度,在嘉靖期間朱廷立《鹽政誌》記錄,嘉慶初年,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到了嘉靖七年時,每鹽一斤賣銀一分五厘。
顛簸很大,各地各個期間都不不異,短短八年時候就相差如此之大,但是哪怕最便宜的時候,一斤鹽也能夠賣到一分五厘。
以是趙黑山家裡除了本身家的田要種以外,還要給唐老爺家裡種地,然後還要靠煮鹽來賺點錢保持生存。
很明顯,趙黑山這個誠懇巴交的農夫對於唐老虎是非常驚駭的,在此人多眼雜的處所,連說都不敢說一句。
在明朝中葉的時候,一兩銀子即是十六錢,差未幾也就是1000文,這個是比較普通的代價,到明末能夠換到15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