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莊子寓言中的屠龍術[第1頁/共3頁]
4、櫟樹的無用之大用
1、廚子解牛的刀刃哲學
最精美的案例來自山西票號。他們發明"逆彙"停業:客商在姑蘇存款,憑票到包頭取現。大要是彙兌停業,實則是用空間差完成本錢騰挪——姑蘇的閒錢變成包頭的戰備金,票號賺取兩天時差。這類"秋水時至"式的本錢活動術,比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品早出世三百年。
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曾受鹽商重金拜托作畫。他偏用禿筆蘸墨,在丈二宣紙上畫了隻獨眼草蟲。鹽商怒撕畫作時,金農大笑:"你買的是揚州畫壇魁首的名頭,我要的是不被豢養的自在。"這類寧守渾沌不墮奪目的風骨,在明天的職場仍然貴重。當獵頭公司用三倍薪資挖人時,總有人挑選留在草創團隊——他們守的不是現成好處,而是未被鑿竅的無窮能夠。
明朝晉商常家將此聰明闡揚到極致。他們發明蒙古部落嗜茶卻缺鐵,便將茶磚做成斧頭形狀。商隊北上時,一車"茶斧"能換十車皮貨,草原男人既得飲品又獲東西。這類將文明標記嵌入合用服從的戰略,與當代品牌將產品付與精力代價的做法如出一轍。某白酒企業把瓶蓋設想成玉璽外型,讓消耗者在擰開刹時體驗"權力置換"的快感,恰是千年後的"不龜手藥思惟"。
莊子筆下最驚心的寓言,當屬倏忽二帝為報渾沌之恩,為其鑿七竅致其死。這個悲劇揭露的,是資本置換中最致命的圈套——用單一代價標準改革多元存在。就像當代貿易社會,用KPI馴化創意人才,用估值測量文明代價,終究扼殺了無數能夠。
河伯見北海若的寓言,道破了資本置換的終究本相:代價如秋水,隨勢漲落從無定命。宋朝泉商在錢荒時熔銅錢鑄器,在錢裕時化器為錢;當代晶片商在產能多餘時轉型設想辦事,在完善時重開出產線。這類隨物賦形的聰明,恰是道家"與時俱化"的商界歸納。
惠子相梁時,莊子講了個辛辣寓言:鵷鶵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而貓頭鷹守著腐鼠恐怕被奪。這個故事的現世投影比比皆是:有人視體例為金飯碗,有人把期權當命根,卻不知在更高維度者眼中,這些不過是"腐鼠"般的執念。
濮水河邊,莊子正盯著釣竿末梢的蜻蜓入迷。楚王派來的兩位大夫已在他身後站了半晌,鑲玉的官靴沾滿泥漿。當使者第三次說出"願以境內累矣"時,莊子頭也不回地反問:"傳聞楚國廟堂供著隻神龜,死了三千年還被綢緞裹著藏在金匣裡。你們說,這龜是甘願活在泥塘裡搖尾巴,還是死了受人供奉?"這個充滿禪機的反問,像一柄利劍刺穿了統統功利社會的代價迷霧——噹噹代人困在"資本變現"的焦炙中時,兩千年前的智者早已參透:真正的置換藝術,在於看破"有效無用"的虛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