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評論摘要[第1頁/共9頁]
這是一部令人敬佩的作品,一部充滿野性、令人回味無窮的怪誕的藝術作品,充滿著一些粗暴原始下賤的描述字句。創作這部作品的餘華現在已是國際上最著名的中國作家。(《柏林文學批評》 2009年8月24日)
餘華的新作《兄弟》方纔在德國出版。批評家將其美評為有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式品格的“跨期間作品”。這是一個分歧平常的大事件。餘華的《兄弟》是一部肆意的、極度的、沉迷於性而又充滿了生與死的作品。它絕對不是寫給神經脆弱之人的書。(北德電台:本週圖書 2009年10月13日)
小說是極度社會諷刺、極度漫畫、風趣劇、超實際主義、粗鄙性場景形貌、血腥噱頭和玄色詼諧的畸形異化體……這類血腥搏鬥、受人嘲笑、殘暴自我調侃的異化體在德國當代文學中找不到可比的工具。(柏林-勃蘭登堡播送公司:文明欄目 2009年8月17日)
固然長達六百多頁,卻惹人入勝,扣民氣弦。李禿頂的暴烈的生命強力已經預示著悲劇的到來,一個大汗淋漓、尖牙利齒的怪物彷彿已經從神話天下中顯出猙獰臉孔,小說在此達到了飛騰。這是一部汙垢斑斑的偉高文品,無可置疑地堪與左拉、路易-費迪南·賽林和拉伯雷的佳構比肩。(美國《科克斯批評》 2009年2月)
恰是這類極度征象,以及它們所帶來的荒誕感給了餘華靈感,促使他寫了《兄弟》這部小說……這本書是作者自1992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小說《活著》頒發以來最大誌勃勃的一本書。(美國《訊息週刊》 2009年3月21日)
在他的小說《兄弟》中,中國作家餘華報告了他的國度如何沉淪醉心於文革和市場經濟,並在宿醉般的狠惡痛苦後重新復甦……《兄弟》一書就其統統的笑話和統統粗糙的滑稽來講,是一部非常哀痛的作品。(德國《核心》 週刊2009年8月21日)
在《兄弟》這部不朽的小說中,餘華找回了他的諷刺豪情……在這個墮入兩重僵局的故事迷宮中,小說家報告了兩個異母異父兄弟的故事……這個天下充滿極度的暴力與放縱的慾望,異化著敗北和色情;對這個天下餘華底子不存但願。(法國《讀書》雜誌 2008年5月)
《兄弟》最成心機的處所或許是它試圖付與中國晚近40年的汗青以某種意義。當代中國儘力在暴力、轟笑和自嘲的混音中與本身達成讓步。(英國《獨立報》 2009年6月16日)
《兄弟》報告了兩個異父異母兄弟從文明大反動期間到當代的故事。這部小說獲得了龐大的勝利,並在中國引發極大爭議。在法國,這部小說遭到《束縛報》、《費加羅報》、《天下報》和《讀書》等媒體的高度讚美。(法國《國際信使》 2008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