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河[第2頁/共3頁]
那名雄渾的將領扶了扶有些略大的頭盔,望著河麵寬廣,波瀾滾滾的汴河,有些不敢信賴這個說辭,頓時問道:“李兄,吾觀汴河水量充分,何來淤積之患?”
十餘騎頓時散了大半,不提有人歡樂有人愁,卻見李獨霜領著四五騎調轉馬頭,馳入另一個官道,避開了前剛正侍立等待的本地縣令和鄉紳權貴,往齊州去了。
“吳校尉有所不知,我等一起行來,每次勘察的位置均是河岸沖刷段的中點,而汴河在潞州段的陣勢較為平坦,水勢安穩,剛纔仲孫大人所說泥沙厚度每隔十五裡就會多兩寸,按我朝《水經》所記錄的測量體例計算,便能夠算出此段汴河均勻泥沙淤積量起碼會有三丈深,而汴河均勻水深也不過四丈三尺,考慮到漕船滿載吃水的深度,隻能堪堪持平。”
出乎世人所料,李獨霜反而沉肅下來,掃視世人一圈以後,冷聲說道:“方主簿,你臨時返回州城,與趙知州知會一聲,一是汴河泥沙堆積,而梅雨將近,潞州須在河道轉向之處構造人力發掘沉沙地區,並擇陡峭處設立導水堤,束水衝沙,此事須得頓時就做,我給你潞州半月時候;二是你通稟以後就跟他說一聲,轉運使司征調你隨我一起巡查諸州。”
為保障行政號令的有效性,也為節製冗官的範圍,各路轉運使司凡是隻設轉運使、轉運副使以及轉運判官各一名,這三人都可上承東府諸令,下轄各州政務,失實是各州府衙望而生畏的存在。此中,轉運使多是正五品,轉運副使從五品,轉運判官則是正六品。也就是說即便是最低的轉運判官,也相稱於上州知州的品級。除此以外,轉運使司衙門亦與各個府衙普通,設有推官、主事、活動公事以及諸曹通吏等職,專司對接各州庶務。淺顯來講,全部轉運使司就是一個高於州府的下級衙門。
在世人龐大的目光之下,方主簿再度攏起寬袖拱手一禮,震聲答覆:“好教大人曉得,我潞州記錄水文有三,其一為臨江巨石上刻錄石魚,作為衡量汴河水位的開端憑依,水淹則必須派人告訴沿河住民撤離;其二為在汗青淹冇段低位設立水則碑,上刻‘平’字,作為二次憑依,水冇之則須將闔城百姓轉移至高處;其三則是於江心投擲鐵牛,每隔數年觀察其位置來判定河道走勢。”
“踏踏!踏踏!踏踏!”
孫懷立時瞪大眼睛,被此笨拙談吐硬控了數息,幸虧仲孫獻在樞密院與吳佩甲打過交道,早已對他在政務上的‘超絕’天賦有所體味,無法提示道:“吳大人須知,那隻是均勻深度,而河水有深有淺,隻要有一處暗礁,漕船恐有顛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