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誰忠誰奸[第1頁/共3頁]
成義則是問道:“大哥,現在該如何辦,不如反他孃的,你做了這麼多,卻還要這群狗賊的氣!”
但顛末整備,趙銘道發明,水寨本來定有船隻六十三艘,實際隻要十幾艘破船,早已不堪利用,因為缺餉,定額的兵卒也是流亡很多,這白沙水軍但是大明經製營兵,破敗至此,讓人唏噓。
陳梓君聽了這話,直接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滿眼喪然,林同文問了他幾句,他也是不說話,陳梓君與林同文還是分歧的,林同文是本地士紳,動靜來源也就受限於本地的小圈子,但陳梓君在洪天擢成為巡撫以後還是是首席幕僚,能夠獲得很多肇慶監國那邊的動靜。
如此,在蘇觀生的運作下,廣東出身的官員和士紳群體擁立了從福建流亡來的隆武天子之弟唐王為監國,並且趕在了桂監國之前稱帝,稱紹武天子,大明再次墮入了內鬥狀況,桂監國朱由榔倉猝稱帝,派兵討伐,永曆與紹武兩個政權之間的戰役發作,瓊府固然處於旋渦以外,但也再難安享承平,那日宴會上的打算,化作了泡影。
你用你那被忠孝仁義的酸句充滿的蠢腦袋細心想想,若冇我大哥,四五萬兩銀子到了你們洪大人手裡能有甚麼,這些錢在官僚和士紳手裡,連他媽一個水花都打不出來,就被你們分冇了,你說,誰忠誰奸!”
但擁立過程中,廣東,特彆是廣州本地的士紳和廣州出身的官宦冇有獲得官職,據陳梓君所知,蘇觀生還運作監國去廣州就任,來年好稱帝,但明顯,這是丁魁楚不肯意的,如果說蘇觀生等廣州官員、士紳在桂監國政權中不得誌,擁立一個唐王,陳梓君用大明官紳的角度去思慮,感受這非常普通。
趙銘道笑了笑:“倒也冇受甚麼氣,宴席上,那些老東西都差點尿了褲子。接下來嘛,老子這個粵西海防遊擊就走頓時任了,誰給誰氣受,誰找誰茬,還不說定呢。”
趙銘道正色說道:“這可就不是我一個小小的遊擊將軍能說了算的,但陳大人,國難之時,任何分裂的行動都是親者痛仇者快,另立君王,是要給韃子可乘之機的。
水寨位於白沙港,緊靠瓊州港,直接扼控瓊島兩大海港,是瓊島與大陸之間來往的必經之路,趙銘道直接率軍進駐水寨,然後又把清瀾所的殘剩精銳全數調遣來,點將閱兵,不管水寨官將的派係和背景,凡是有所不從不平的,一概軍法措置,完整清算白沙水寨。
並非朝廷不想管,實在是不想管,統統如趙銘道所料的那樣,在贛州失守以後,新被擁立的桂監國殿下不顧官僚和士紳奉勸,撒丫子就向廣西逃竄,把廣東全省置於滿清威脅之下,完整傷了廣東士紳的心。
特彆是蘇觀生這個名字,讓陳梓君心中難安,這個蘇觀生當初與鄭氏一族擁立了隆武天子,以是成為了隆武朝的大學士,非常受重用,但在桂藩稱監國的過程中,蘇觀生冇有獲得任何好處,這是由兩廣總督、廣西巡撫這類實權文官和將領擁立的,蘇觀生雖說是大學士,但隆武朝幾十個大學士呢,不算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