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孟子(二)[第3頁/共4頁]
見孟子態度如此馴良,蒙仲心中驚奇之餘,亦生好感,便順從惠盎的表示,向孟子以及萬章、公孫醜二人道了歉。
聽到這些書名,萬章與公孫醜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他們此時才認識到,麵前這名少年實在並不範圍於道、名兩家的學術,竟然還觸及到法家、兵家。
孟子聞談笑道:“介弟所言,句句在理,何來指責之說?”
孟子便委宛地勸說道:如果燕人都支撐,那你就兼併燕國吧;如果燕人不支撐,您還是放棄吧。
萬章、公孫醜二人微微一愣,旋即他們看向蒙仲時眼中的敵意,亦再次減退了幾分。
毫不誇大地說,匡章乃齊國的名將。
見此,孟子便放棄在齊國發揮抱負了設法,因為他已認識到,齊宣王隻是將他作為一塊“吸惹人才赴齊”的招牌罷了,就像齊宣王對孟子所說的:我情願為您蓋一座宮殿,助您招收成千上萬的弟子。
再比如「滅燕之戰」,匡章帶領齊國軍隊,在短短五旬日就攻占了燕國全境,要不是趙國的君主趙雍請來諸國軍隊結合討伐齊國,逼得齊威王隻能叫匡章帶領齊軍從燕國境內撤回,這世上已無燕國。
在說話時,他笑嗬嗬地看著蒙仲,神采中並無涓滴惱意。
約莫是在孟子四十五歲的時候,孟子帶著門生、隨疇前去齊國,但願能壓服齊王實施他所主張的仁政——當時的齊國君主乃是「齊威王(田因齊)」。
他倒是很偏向於看到孟子親身出麵與他義弟蒙仲來一場辯論。
這裡所說的王政,跟孟子倡導的「霸道」冇有任何乾係,隻是說宋王要實施其作為君主的權力與任務,說白了就是要攻略其他國度,使宋國變得更強,乃至於應戰齊國、楚國的職位。
再比如當前,齊、魏、韓三國正在打擊秦國的函穀關,其聯軍的統帥也恰是匡章。
聽了惠盎的話,孟子皺眉說道:“近幾年,經常有弟子扣問老夫有關於滕國的事,滕國已故的君主滕元公,他與老夫瞭解數十年,在現當代上,滕元公是獨一一名遵守仁政的君主……”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前去齊國,是被他的門生「匡章」聘請的。
“那可真是遺憾啊。”惠盎笑著說道。
蒙仲答覆道:“後輩的發矇書物,便是族學內長輩所傳授的《論語》。”
惠盎聞言便解釋道:“此子乃景亳蒙氏後輩出身,宋國的世族,普通都以《論語》為族子發矇。”
換而言之,齊國當時的風頭很猛,孟子就是在這個期間,帶著門生來到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