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杯酒收兵權[第2頁/共3頁]
隻要入了匠籍,除非當朝的天子另有旨意,大力改進匠戶軌製,不然直至明亡,他們都要居住在匠營,不得出入。
每年,棉甲營都要將新製作好的棉甲和鴛鴦棉衣,經漕運送抵九邊及遼東,給邊軍改換甲冑及防具。
......
這個買賣,蒙前人感覺他們賺大發了,大明這邊,也感覺本身賺大發了,各取所需有何不成。
“至於名頭嘛…就給他個兵部右侍郎,對了,奉告他…”
自削爵撫寧候一脈以來,撫寧候府就被原地改革成了天啟天子在南都城的“行宮”。
持續至今,弊端儘顯。
兩百年了,南直隸的兵權一向是淮西勳貴在掌管,這一次,朕要收回到本技藝裡。
朱由校一步一步上階,心底嘲笑一聲,此次非論你們來與不來,手裡頭的兵權也都該交出來給朕了。
冒犯文官們的好處,他們頂多朝上朝下嘴炮你兩句,可如果動了勳貴們幾百年下來的大蛋糕,指不定他們合股就反了。
小溪的西岸駐紮著很多匠營,此中有個棉甲營,永樂年始置,持續至今,為軍隊製作棉衣、甲冑、棉鞋的作坊,也都漫衍在棉甲營駐地的兩側。
撤掉巡鹽禦史和巡檢司,督辦司要把巡鹽、購置鹽場、鹽田一把抓,越掙錢的,朱由校越是不能放過。
“西江口的駐軍纔剛歸降朝廷,正缺個主心骨,孫傳庭在榆林,連那幫桀驁的將門都能順服,搞不定這些降卒,就叫他彆再上疏給朕。”
天啟三年的元日。
簡樸說來,現下駐紮在南都城南的大抵可分為兩類。
匠籍軌製的特性就是,凡是入了匠籍的匠戶,都被稱作軍匠,世代不能分開駐地。
一人離開,百口連坐。
三營常備軍隻駐於城南,此次勇衛營入城,占了他們的駐地,以是儘都遷到城北巡防軍的幾處空營去了。
“他們都到了嗎?”
聞言,朱由校提起常服的一角搓了搓。
這三營常備軍,不賣力常日裡南都城的巡防、輪換,另有緝拿盜賊之事,除非城內起了叛軍,或者賊軍攻城,不然他們都是不動一步。
南都城外有一條小溪,朱由校入城時還見過。
朱由校不想有這類束手束腳的感受,以是此次進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趙匡胤,來一出杯酒釋兵權。
朱由校點點頭,看了一眼撫寧候府的大堂,這上麵現在掛著的,是極新的“安寧殿”匾額。
現在,邊營、南營、東營的兵力,都是南都城內那些勳貴在掌管,泰昌元年魏國公徐宏基上報的在冊人數是三營各五萬,總計十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