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行路讀書[第3頁/共4頁]
百餘頁的線裝書,售價皆在十錢之下,合數斤粟穀,平常老百姓都買得起。
當今悔之晚矣。
大兒子在改冊漢籍時,也是改了蘇姓,喚作蘇冀。
阿蘇謝毫不躊躇的將這三個歸化名額用在老婆和兩個兒子身上,將他們接入漢境居住。
朝堂公卿皆深覺得然,齊頌陛下聖明。
大漢臣民亦是讚美天子仁德,大家敦守篤行。
蘇冀此時捧著的,恰是重新華書局采辦的漢學書冊,乃是官辦預學通用的文史課本。
營工商學的民風終歸更加開放,更加合適蘇冀。
阿蘇謝去歲傾儘家財,在塬南邑購買了套小宅院,一家四口皆已冊籍,今歲仲春,官學複館講課,招收重生,他虛年七歲的小兒子已然入讀蒙學。
雖說當今大漢的適齡孩童皆可入官學就讀,然年事偏大者,終歸冇趕上官學大興,朝廷和各地官府皆在鼓勵百姓識字識數,多有開設甚麼掃盲班,遣教書先生為有閒暇且成心學習的百姓講課,不但分文不取,且還管飯。
火線的駝隊,阿蘇謝的宗子亦是坐在駱駝上,抬眼瞧了瞧正在灑酒的父親,不由點頭髮笑,已是見慣不怪。
阿蘇謝明白,匠工理學乃是培養各種工匠乃至匠師的學府,故公府極其看重,擇取的學子首重忠君愛國,對外族極度的架空。
官道上,駝鈴生生,商隊絡繹不斷。
歸化之民,想要向塬南邑府申請改名,真當你臉大麼?
尤商賈在境外私行興建管束類工坊者,不但涉案之人梟首夷族,涉事國亦將遭漢廷重懲。
冊本,乃是文明載體,故新華書局對特定的文教冊本以本錢價售賣,蒙學和預學的文史課本,更是售價極低。
當今屍骨不再,腐朽的木架卻還是聳峙於細雨輕風中,似在警省世人。
他本是西域精絕國的販子,數年前恰是在這處官道上,他向漢軍揭露有精絕夫子暗害逃竄,故得了重賞,且例外得了歸化名額,冊入漢籍。
常常行至此處,父親老是要“祭奠”昔年那群精絕鄉親,非是懺悔,更無嘲弄,隻是聊表感激之情。
昔年父親為餬口計,領駝隊在內行商,來往於漢都長安和大夏都城藍市城之間,唯有半途路過精絕城時,纔會順帶歸家看望,卻也多是住不了幾日,便又方法著駝隊重新出發。
尤是要參軍或入仕者,往上祖宗十八代都得核鑒得清清楚楚。
耗貲雖是不菲,然朝廷和官府出得起,也捨得出,加上少府和長秋基金每歲也捐出大量善款,供全民掃盲之舉專款公用,全不在乎少數隻想蹭飯的刁民占了便宜。
長安學區內,除卻黃埔軍學和政經官學,另有長秋醫學、師範學館、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等諸多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