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點醒齊管事[第1頁/共4頁]
走過空曠的衙前廣場,終究來到了縣衙門的前麵。大門左邊,有一個半人高的小廟,這東西叫做皮場廟,內裡供奉著一個地盤公。看起來彷彿是求地盤公庇佑的意義,實在不然,這裡是剝皮的處所!
朱元璋上一世親手製定了一個端方,官吏貪汙臟銀六十兩之下,就要押到皮場廟梟首示眾,然後行剝皮塞草之刑……詳細的做法就是:把贓官的皮剝下來,然後在人皮內裡塞上草,也不曉得這個算不算稻草人,歸正把這東西放在衙門公堂的中間,用來警告繼任的官員。
不過此次,事情卻有了點竄改。前幾天,他的同僚,也就是西邊澄城縣的縣令張鬥耀派人送了封信過來,說是白水馬氏掃了他的麵子,要脫手清算馬家,但願他能幫上一把。
陳縣令那張方剛正正的國字臉俄然麵龐一整,一雙眼睛刷地一下盯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不一會兒,火線呈現一個小廣場,這類廣場朱元璋很熟諳,它的名字叫衙前廣場,是每一個縣衙門前麵都會有的。廣場左邊有一個小亭子,名叫“申明亭”,這個亭子是朱元璋本身的首創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建立“申明亭”,將之定為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簡樸來講,就是把犯了法的好人在這裡批鬥的意義。
走完田間小道,走上了寬暢的黃土官道,道上火食希少,可見白水縣的破敗。然後又走了半個時候,纔來到了白水縣城,城池依托在高地不平的山地之上,房屋起伏,屋瓦相連,極目望去,彷彿在看一座小山,隻是山上修建著很多房屋罷了。
朱元璋現在看著撲滿了灰塵的皮場廟,隻感受內心沉旬旬的,顛末幾百年在天空中當旁觀者的光陰,他從後代學到了一個新詞,叫做“高薪養廉”。固然這個政策也冇法完整根絕贓官貪吏,但不得不說,比“剝皮塞草”要強!一味的暴力冇法處理題目,軌製的嚴苛也要考慮到民氣的容量。
朱元璋則悄悄地挪動到了大堂的門口,看著齊管事滿臉茫然之色,決定點醒一下這個笨伯,以免他再帶著本身來受辱。他俄然揚聲對著陳縣令問道:“縣尊大人,小人想向您探聽一件事兒,送你《興革條例工屬》這本書的同僚,是誰啊?”
隻見大堂上明鏡高懸,一個四十來歲的官老爺坐在案桌以後,他的名字叫做陳觀魚,乃是白水縣的縣尊大人,長著一張國字臉,三縷長鬚,滿臉正氣,堂下則跪著一個莊稼男人打扮的人,正被兩個衙役按倒在地,拿大木板比劃著他的屁股,將打未打,景象非常好笑。
齊管事低聲道:“是!”
“哼!”陳縣令冷哼了一聲道:“本年有個同僚送給我一本書,書的名字叫《興革條例工屬》,這本書裡記了海瑞大人的訓示:本縣詭寄女戶奩田等項,悉行禁革,俱不準冒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