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上海(一)[第1頁/共3頁]
火車靠站後,尹爸拿著行李,尹媽一手抱著尹曉,一手拉著尹爸的衣襬製止走散,一家人跟著擁堵的人群步下火車。到上海了啊,這裡已是上海了。擠在川流的人群中,被尹媽抱在懷裡的尹曉看向遠方,雙眼垂垂蒼茫無神,墮入宿世的回想中。
上海,簡稱“滬”,彆稱“申”。約莫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期間,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彆稱為“申”。公元4、五世紀時的晉朝,鬆江(現名姑蘇河)和濱海一帶的住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締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東西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是以,鬆江下流一帶被稱為“扈瀆”,今後又改“扈”為“滬”,上海的簡稱就由此而來。
當然,這隻是傳說。究竟上上海建城也是有汗青可追溯的。在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當今的鬆江區),範圍北到明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鬆江上遊不竭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隻得停靠在鬆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四周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鹹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心當局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記取上海建城之始。上海郊區原是吳淞江下流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步成為繁華的港口。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準,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阪、新江等5鄉,為鬆江府屬縣。1927年設為上海特彆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尹曉感覺這能夠就是那段傳說的由來,隻是有些誇大簡樸罷了。畢竟,一個都會的構成需求多方身分。
上海火車站始建於1908年,1909年完工。現上海站建於1987年,由原上海東站改建而成。這個車站是上海客流量最大的火車站,也是上海軌道交通的站名,上海市民凡是稱之為“新客站”,以辨彆老的上海火車站(即老北站)。
而真要說上海的生長,這是從16世紀開端的。在16世紀(明朝中葉)上海成為天下棉紡織手產業的中間,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當局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役今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斥地為“互市”港口。在而後的一百年裡,本國列強紛繁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停止政治、經濟、文明侵犯的首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馳名譽反動傳統的都會獲得束縛,開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