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有此殊榮[第3頁/共5頁]
徐誌指著帳篷內的箱子:“每箱五十枚木柄手榴彈,一共有一百箱。我會安排十名熟行,你要籌辦一下,五天以內讓你麾下的五百人熟諳這類新式兵器。”
“火器軍隊冇有輔兵,那麼有搭配與之協同作戰的兵種嗎?”
“陛下稱呼這個叫‘木柄手榴彈’,全長二十二厘米,木柄佈局是十七厘米,前段的裝配是五厘米。瞥見冇有?這東西的身子是閃現滾圓模樣,木柄也易於抓握。在木柄的一端,擰一擰會擰下一個蓋子……”
韓信完整明白,那是一些保守派的保守思惟在作怪,他們不體味燧發槍兵,多次的練習中燧發槍兵也闡揚得不儘人意,然後就產生了架空心機。那種架空心機大抵就是感覺,既然現有兵種並不掉隊,為甚麼還要研討出燧發槍兵這類極度耗錢和極度依靠後勤的兵種。
能算是兵法嗎?應當能算吧。冊子內裡冇有觸及彆的兵種,隻是寫了一些燧發槍兵的陣列體例,然後列舉了一些戰法,配上插圖看上去倒是顯得非常易懂。
徐誌號召韓信一塊出了中軍大帳,一出來就笑著問:“看到了吧?”
“練習的時候。冇有搭配馬隊嗎?”韓信問了一個關頭。
“嗯。”
韓信比較想曉得的是為甚麼要專門分彆出擲彈兵這一兵種,他以為隻要學會如何來利用手榴彈,任何人都能夠利用這項新兵器,彷彿並不需求專門劃撥出一個新式兵種出來。
韓信本來是想要問,說是要不要將裝有木柄手榴彈的箱子派人來搬歸去,也想問是不是讓那一校火器兵挪動營盤。現在他不消問了,很明顯的事情,一向到解纜之前,包含木柄手榴彈和火器兵都不會離建國防軍的營盤。
現任的太尉已經不是蒯通,是本來南征軍團的最高批示官駱搖,蒯通離任太尉的職位後被調到倭列島當總督去了。
那本冊子並不是韓信寫的,是呂哲給韓信的講義,上麵是一些關於火器兵的批示知識。也是出於呂哲的手筆纔會是用炭筆來謄寫,也會呈現寫實類的丹青。那是因為呂哲用不慣羊毫,更彆談用羊毫來畫畫了。
“就是火槍兵。接下來我們的路程中會增加新式兵種,目前還不肯定是跟從我們前去悠遠的地中海,還是隻到達烏孫那邊。”韓信更加偏向於隻跟到烏孫地界,他太清楚火器兵種對後勤的需求了,相對起冷兵器軍隊隻要有充足的食品就能作戰,火器軍隊一旦冇有火藥和彈丸就落空作戰才氣。
的的確確是的,燧發槍的能力並不像是當代槍械。哪怕是當代步槍發射的槍彈都不好打穿鋼板,帝國重步兵身上的甲冑就是鐵甲,甲冑部分關鍵位置是鋼片,他們的盾牌是鐵盾,金屬彈丸尚且很難擊穿,燧發槍發射出去的鉛彈就更難穿透了。